石屋曾楼马鬣封,青山无恙绣芙容。
每思小筑长干寺,日夜幽明三百钟。
【注释】
己卯:宋神宗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到黄州。皖:安徽,古称。季作:罗季,苏轼之弟,字季成。省先父、先母之墓:在黄州城外。小筑:指长干寺中的小房子,苏轼曾在此居住。长干寺:在今江苏南京市。幽明:日夜。钟声:指寺庙中的撞钟声。
【赏析】
这首诗为苏轼于元丰元年(公元1086年)从黄州返京途中所作。当时,他与弟弟苏季成同行,路过长干寺,触景生情,即景口占。
首句“石屋曾楼马鬣封”,写自己曾经住过的石屋和石屋旁的马鬣墙。诗人曾自注:“石室在长干寺。”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我曾在长干寺中住过,那里的石屋和马鬣墙都还保留着当年的样子。“石屋”二字写出了诗人当年居住的地点和环境,突出了其生活简朴的特点。“曾”字则表现了诗人对过去生活的回忆和怀念之情。
次句“青山无恙绣芙容”,写眼前所见的景色。这句诗描绘出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诗人用“无恙”二字来表现青山依然健在,而“绣芙容”则形象地描绘出青山如绣布般的美丽。
最后一句“每思小筑长干寺,日夜幽明三百钟”,则是诗人抒发自己对往事的回忆和思念之情。这句诗中,“小筑”指的是诗人当年在长干寺中的住所,“长干寺”则是诗人曾经居住过的地方。而“幽明三百钟”则是指寺庙中每天早晨和傍晚撞钟报时的声音。诗人通过这句诗,表达了对自己过去生活的怀念和对过去的留恋之情。
这首诗通过对石屋、青山、长干寺等景物的描绘,以及对自己过去生活的回顾和思念,展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风光的赞美之情。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和对文化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