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美丽声吴楚,湛湛澄波照今古。红亭隐雾闪赪虬,古木盘堤踞苍虎。
大舟楼橹拥深䡴,小艇榔桡疾飞羽。春秋冬夏无虚日,下土浮沉送歌舞。
倚风皓齿袅金音,傍水轻裾飘玉缕。我来歌舞寂不闻,狼籍杯盘仅三五。
酒酣指顾天欲暮,泣断栖霞一抔土。忆昨牧马吸海枯,举国茕茕走无所。
他时提兵顿梁宋,不敢南窥岂无故。徒以公军襄汉间,百万貙貅怯东渡。
假令中原念已灰,公功语及重堪哀。坐看鱼肉贼臣手,偶被冠裳亦念哉。
呜呼此水真鸩毒,君父相关溺不回。中兴大计在定鼎,舍旃天府奚规恢。
伯纪吁谋弃不用,嗟公不死眉宇为谁开。
这首诗是宋代词人苏轼所作,内容如下:
西湖美丽声吴楚,湛湛澄波照今古。红亭隐雾闪赪虬,古木盘堤踞苍虎。大舟楼橹拥深䡴,小艇榔桡疾飞羽。春秋冬夏无虚日,下土浮沉送歌舞。
赏析:
第一句“西湖美丽声吴楚,湛湛澄波照今古。”描绘了西湖的美丽景色,湖水清澈,波光粼粼,映照着古今。第二句“红亭隐雾闪赪虬,古木盘堤踞苍虎。”则是对西湖中红亭的描述,亭子在雾气中若隐若现,犹如一条赪虬(红色蛟龙),而周围的古木环绕着堤岸,如同一只苍虎盘踞。这两联通过描绘西湖的自然景观,展现了西湖的美丽与宁静。
第三联:“大舟楼橹拥深䡴,小艇榔桡疾飞羽。”则转向了湖上的景象,大船上的人们忙碌着,楼橹在水面上划出深深的痕迹,而小船上的人们则快速地划着,仿佛要飞一般。这一句通过动静结合的手法,描绘了西湖上船行水动的生动画面。
第四联:“春秋冬夏无虚日,下土浮沉送歌舞。”则进一步描绘了西湖四季的变化和人们的活动。无论是春天、夏天、冬天还是秋天,西湖都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人们在湖上歌舞升平,欢乐无比。这一句表达了人们对西湖的喜爱和对生活的热爱。
第五联:“倚风皓齿袅金音,傍水轻裾飘玉缕。”则描绘了湖边人们的美丽形象。他们倚风而立,皓齿微露,声音清脆如金;而在水中行走时,裙摆随风飘动,玉带般晶莹剔透。这一句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西湖边人们的独特魅力。
第六联:“我来歌舞寂不闻,狼籍杯盘仅三五。”则转入了诗人自己的处境。他来到西湖,原本应该欣赏歌舞,享受生活的乐趣,然而却因为战乱和个人遭遇而无法听到歌声舞影。他看到桌上杯盘狼藉,只有三五个酒杯,这让他的心情更加沉重。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生活的无奈和感慨。
第七联:“酒酣指顾天欲暮,泣断栖霞一抔土。”则是诗人对战争的思考。他在喝酒时抬头望向天空,天色将晚,不禁泪流满面。他想起了逝去的朋友,就像那一片栖霞一样,被战争摧毁。这一句通过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和自己内心的悲伤。
第八联:“忆昨牧马吸海枯,举国茕茕走无所。”回忆了过去的战争岁月,他曾经骑马征战,吸干了海水,使整个国家陷入困境。现在虽然已经平定了天下,但人们仍然饱受战乱之苦,四处逃散。这一句通过回忆过去的战争经历,表达了诗人对于战争的痛恨以及对和平的渴望。
第九联:“他时提兵顿梁宋,不敢南窥岂无故。”如果将来再起战火,他可能会再次带领军队出征梁州和宋州等地,但是那时他已经不再敢轻易南下窥视中原了。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于国家安危的担忧以及自己的责任感。
第十联:“徒以公军襄汉间,百万貙貅怯东渡。”只是因为您曾经参与过抗击汉贼的战斗,所以您的军队才能在襄阳和汉水之间抵抗住敌人的进攻,让敌人不敢轻易南下。这一句通过对比,强调了诗人的勇敢和责任。
第十一联:“假令中原念已灰,公功语及重堪哀。”假如中原地区的人们已经忘记了您的功绩,那么您的伟大事迹就会显得更加令人哀伤。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于中原人民的同情以及对自己的反思。
第十二联:“坐看鱼肉贼臣手,偶被冠裳亦念哉。”看着那些被鱼肉般的人民和背叛国家的贼臣所控制,偶尔穿着官服也会感到痛心。这一句通过对比,强调了诗人对于人民的同情和对于国家的忧虑。
第十三联:“呜呼此水真鸩毒,君父相关溺不回。”唉!这湖水真是个祸害啊!君王与父亲的命运息息相关,一旦陷入其中就无法回头。这一句通过比喻,表达了诗人对于国家命运的担忧以及对君王的忠诚。
第十四联:“中兴大计在定鼎,舍旃天府奚规恢。”中兴的大计在于稳定江山,放弃成都和天府之国又怎么能复兴?这一句通过对比,强调了诗人对于安定国家和恢复繁荣的决心。
第十五联:“伯纪吁谋弃不用,嗟公不死眉宇为谁开。”伯纪和吁谋都被废弃不用了,唉!如果公明先生不死,他的眉宇之间又会为谁打开呢?这一句通过反问,表达了诗人对于公明先生的怀念以及对其未能实现抱负的惋惜。
这首词是苏轼在元丰三年(1080)任杭州通判时所作。当时苏轼刚刚经历了贬谪的生活,心情十分郁闷。他在西湖边游玩,看到了美丽的自然风景和人们的生活,也思考到了国家的命运和个人的命运。他在词中表达了自己对于国家未来的担忧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思考。整首词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