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堂郁峨峨,云是仁者居。
谅由心德全,所以恒晏如。
堂上何所有,左右图与书。
堂背何所有,谖草被阶除。
道傍种丹杏,奚啻百千株。
承平日遑暇,来登俱文儒。
讲道合众方,立言扬令誉。
乃知安于仁,旨哉宣圣谟。
【注释】
仁安:仁者安居。仁者,指孔子。居:居住。谅:诚然。恒晏如:常在晚上休息。图、书:古代的典册。谖草:忘忧草,即萱草。一说忘忧草又名“鹿葱”。阶除:台阶。丹杏:大杏树,古人以为长寿象征。文儒:文人学士。众方:众人。方,处所。令誉:美名。宣圣谟:宣扬孔子的遗教。谟,谋略。
【译文】
高堂宏伟壮丽,是仁者居住的地方,的确,因为心怀仁爱才能永远安宁。堂上陈列着典册和书籍,堂后生长着忘忧草,它使台阶上长满了苔藓。路上种满了杏树,不计其数。太平盛世没有闲暇,我来到此地拜见诸儒生。他们讲道有方,议论纷纷,立言扬名远播四方。由此可知只有安于仁德的人才能获得真正的安宁,这是多么好啊!这是孔子的教诲啊!
【赏析】
本诗以颂扬孔子为主,表达了诗人对孔子的敬仰之情。首联先写孔子故居之盛,接着写孔子为人,最后写孔子的学说,三联之间相互映衬,结构严谨。中间四句,诗人以“左右图与书”为起兴,以“堂背何所有”为发端,从两个方面写出故居之盛:一是门前左右两侧陈列着典册、典籍;二是门前后院生长着忘忧草,它能使人们忘记忧愁。诗人通过对这两方面的描述,表现了孔子故居之盛。
末联写诗人来此拜谒孔子时的心情。“乃知安于仁”,承上启下。“旨哉宣圣谟”,点明全诗主旨。诗人通过自己的所见所感而领悟到的道理正是孔子的遗训。因此,诗人由衷地向孔子致意,向孔子学习,并表示要继承发扬孔学的遗教。
这首诗是作者在唐高宗永徽年间(公元650—655年)所作,当时作者在长安担任秘书省正字,曾因事获罪被流放至钦州,后来得以赦免返回长安。这首诗就是作者流放途中所作,表达了他对孔子的崇敬之情和对孔子思想的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