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与饥寒会,重怀旅寓年。
通家无仲子,举世有谁贤。
褊性多违俗,权门岂慕膻。
芳兰惭下体,玉树每齐肩。
衣冷分缯絮,囊空乞酒钱。
雪深烧烛夜,春远踏花天。
人事零如雨,欢期断若烟。
黄尘三岁别,白日几回眠。
朱颊今何似,华颠渐可怜。
终能忘一饭,语报愧茫然。

寄怀毗陵孙二

适与饥寒会,重怀旅寓年。

通家无仲子,举世有谁贤。

褊性多违俗,权门岂慕膻。

芳兰惭下体,玉树每齐肩。

衣冷分缯絮,囊空乞酒钱。

雪深烧烛夜,春远踏花天。

人事零如雨,欢期断若烟。

黄尘三岁别,白日几回眠。

朱颊今何似,华颠渐可怜。

终能忘一饭,语报愧茫然。

译文:
我正好与饥寒相遇,又想起了漂泊在外的岁月。我们本是亲家,却无法相见,世上又有谁能像你那样贤明呢?我的性情过于偏激,不愿违背世俗,但权势之家又怎能像我一样不趋炎附势?我惭愧地自比为芳香的兰花,而像玉树一样的人则与我齐肩。我穿着单薄的衣服,将丝绵和絮棉分开来用,以减轻身上的负担;而囊中空空,只能讨些酒钱来解饥。我冒着大雪在夜里点着蜡烛取暖,春天来临的时候,我却要踏着花影前行。人世间的纷纷扰扰就像雨一样飘落,欢乐的时光如同烟雾消散。我已经三年没有见到你了,而太阳已经西沉了多少次?如今你的红颊已不如当年美丽,白发也增添了几分苍老。我终于能够忘记那一顿饱餐,但心中对你的感激却难以言表。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对友人的怀念之作。诗人通过描绘与友人分别以来的种种经历,表达了他对友人深厚的情谊和对友情的珍视。全诗以“寄怀”为题,通过对友人的深情厚谊的追忆,抒发了对友情的眷恋和珍惜之情。

首联“适与饥寒会,重怀旅寓年”,诗人将自己与友人相会的情景描绘得淋漓尽致,既写出了诗人的困顿之状,也表现了他内心的孤独与无助。同时,这一联也揭示了诗人与友人离别的原因——他们都是游子的境遇,都面临着饥饿寒冷的威胁,都在异地他乡漂泊。这种共同的境遇使得诗人与友人之间的友谊得以加深。

颔联“通家无仲子,举世有谁贤”,诗人用“通家”一词来形容两人的关系,既表明了他们之间亲密无间的关系,又暗示了他们有着相同的遭遇和志向。而“举世有谁贤”则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对友人的赞美之情。诗人认为,天下间还有谁能像自己一样贤明呢?这既是对友人的一种肯定,也是对自己的人生价值的一种认同。

颈联“褊性多违俗,权门岂慕膻”则揭示了诗人的性格特点和对权势的追求。诗人认为自己性格偏狭,不善于迎合世俗,但又不愿意像那些权贵之人那样追逐名利。这种矛盾的心态使得诗人在面对权势时感到无所适从,甚至有些厌恶。这一联既反映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又展示了他的人格魅力。

诗人以“芳兰惭下体,玉树常齐肩”来比喻自己在朋友眼中的地位。芳兰代表着纯洁高雅的品质,而玉树则象征着高贵典雅的气质。诗人将自己比作芬芳的兰花,而与玉树相比肩则是对自己才能的认可。这种比喻既体现了诗人对自己才能的自信,又显示了他对友情的重视和珍视。

尾联“衣冷分缯絮,囊空乞酒钱”则描绘了诗人在贫困生活中的艰难处境。诗人身着单薄的衣服,将丝绵和絮棉分开来用,以减轻身上的负担;而囊中空空,只能讨些酒钱来解饥。这些细节描写既展现了诗人生活的艰辛,也表达了他对朋友的关心和牵挂。

最后两联“雪深烧烛夜,春远踏花天”则描绘了诗人在寒冷的夜晚里点着蜡烛取暖的情景。诗人独自踏着花影前行,虽然景色美丽动人,但却让人感到孤独凄凉。这两句诗既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也展现了他对友情的渴望和执着。

这首诗不仅描绘了诗人与友人离别后的困境和心路历程,还展现了他对友情的珍视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整首诗语言简洁明了,情感真挚细腻,给人以深刻的感动和启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