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闻抱朴子,曾封关内侯。
帝前辞爵赏,飘飘来罗浮。
丈夫生世问,贫贱元足羞。
致身须及早,揽辔澄九州。
与时同卷舒,何事怀殷忧。
惭予志不逮,每为斯人求。
罗浮君家近,石洞乃旧游。
葛仙遗迹在,丹井空湫湫。
依稀想风采,恍怫与之俦。
聊赋游仙诗,为君祝千秋。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的内容、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和诗人的情感态度的能力。解答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句大意;然后结合具体的诗句分析其表达的思想感情。
“昔闻抱朴子,曾封关内侯。”“抱朴子”是道教书名,作者通过提及《抱朴子》,表明自己对道家思想的喜爱和向往。“曾封关内侯”则说明作者曾有过官位,但因不愿在朝为官而辞官归隐。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之情。
颔联“帝前辞爵赏,飘飘来罗浮。丈夫生世问,贫贱元足羞。”诗人借古人之口,表达了自己不慕荣利,不贪富贵,甘愿归隐山林的愿望。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对世俗的不满和鄙弃,体现了他追求自由的精神。
颈联“致身须及早,揽辔澄九州。”“致身”即“立身”,指建功立业;“揽辔”指掌握政权;“澄”字用得十分精妙,意为澄清。此句意思是:建功立业应当及时,要掌握政权,使国家清明,百姓安宁。这里表达了作者渴望为国效力、建功立业的思想。
尾联“与时同卷舒,何事怀殷忧。惭予志不逮,每为斯人求。”诗人以“同卷舒”来表示自己与时代同步发展,顺应时代潮流,同时抒发了对现实的忧虑和无奈。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时代的担忧和对社会现实的失望。
最后两句“罗浮君家近,石洞乃旧游。葛仙遗迹在,丹井空湫湫。依稀想风采,恍怫与之俦。”“罗浮”是山名,位于今广东省境内,此处指代诗人隐居的地方。“石洞乃旧游”意思是诗人曾经游览过这个地方的石洞,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葛仙遗迹在,丹井空湫湫”则表达了诗人对过去岁月的回忆和感叹。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怀念和感慨,也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世事难料的认识。
【答案】
昔闻抱朴子,曾封关内侯。
帝前辞爵赏,飘飘来罗浮。
丈夫生世问,贫贱元足羞。
致身须及早,揽辔澄九州。
与时同卷舒,何事怀殷忧。
惭予志不逮,每为斯人求。
罗浮君家近,石洞乃旧游。
葛仙遗迹在,丹井空湫湫。
依稀想风采,恍怫与之俦。
为君祝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