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菊东篱下,时防细草侵。
高天同雨露,异地别晴阴。
人力何能免,根株各自深。
玉堂非不好,野趣在山林。

【解析】

本诗的注释,是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时防细草侵”“高天同雨露”“人力何能免”“根株各自深”等句子都是对诗句的具体解释和深入理解。“玉堂非不好,野趣在山林”一句,是对全诗的总结,也是作者的人生态度。本题考查了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要掌握一些常用的鉴赏技巧,比如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思想情感、写作背景、作者介绍、语言特点等。

【答案】

种菊东篱下

①诗人种菊花于自家的园子东边小篱旁边,这可以看作是一种闲适生活的象征。②种菊的时候,要注意防止细小的草儿侵占菊花的生长空间。③菊花虽然生长在高楼,但同样受到大自然风雨阳光的影响。④人的劳动是难以完全避免的,就像菊花一样,即使根深土固,也无法阻止外界因素对其生长的影响。⑤然而,即使是在高楼大厦中,也能找到自己的乐趣,那就是欣赏自然的美丽,感受大自然的魅力。⑥所以,无论是在高楼大厦还是在山野林间,只要能够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就是好的。⑦诗人以种菊为例,说明人生不必拘泥于一地一处,只要能够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就能找到快乐。

译文:

我在家园林子的东边小篱旁种上菊花,种的时候得小心不让细草儿侵占到菊花的地盘。

我住的楼阁高入云端,却与天空中的风露亲密无间。

我的劳动无法避免,就像菊花一样深深扎根于大地之中。

即便身处繁华都市,依然有欣赏自然之美的情趣。

赏析:

此诗前二句写种菊,后六句写赏菊;中间四句写人。全诗构思巧妙,层次分明。

首联两句从时间、地点两个层面交代诗人种菊的情景:种菊花的时候,必须时刻注意不要让杂草侵入。这是种菊者常有的事,但诗人特别提出,可见其用心良苦。

颔联紧承前三句,写菊花虽生长在高楼之上,但仍受风雨阳光的影响。这是实写,因为诗人种菊于高楼之上,而高楼之上必受风雨阳光的影响。但这并非实写,而是虚写。诗人之所以说菊花“同雨露”,是因为诗人种菊花的时候,正是春雨绵绵之时,此时正是菊花生长期。而“同雨露”又是一种比喻,诗人用“雨露”来指代春风,因为春风最能催花。“异地别晴阴”也是虚写,诗人之所以说菊花“异”于晴天,是因为诗人种菊的时候不是晴天,而是阴雨连绵之时,此时正是菊花生长的关键时期。这两句既是实写,又是虚写,虚实结合,浑然一体。

颈联两句进一步写菊花之耐人寻味之处。菊花虽生于高楼之中,却不受外界条件的限制,它的根扎得很深,它的力量很强。这是实写,因为诗人种菊花的时候特意将菊花挖得很深,以便更好地保护菊花。而“人力何能免,根株各自深”两句则是虚写,诗人用“人力”指代自己的努力,用“根株”指代菊花的生命力,说自己的努力是徒劳的,但菊花的生命力却很顽强,扎根很深。这两句运用反诘句式,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努力不能成功的信心以及赞美菊花生命力的坚强。

尾联两句写诗人的感慨之情:尽管身处高楼,仍然有自己的乐趣。这两句是实写,因为在高楼中也有赏菊之人。而“玉堂”则是指官署、朝廷,此处借指诗人的居所。诗人在这里用了典,他以玉堂比喻自己的居所,以山林比喻自己的居所之外的地方(即官场之外),表达了自己虽身在官场,但仍然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即自己的居所之外的地方)的意思。同时诗人也表达了自己虽身在官场,但并不排斥自然、亲近自然的态度。

这首诗以种菊为引子,由物及人,进而写到人。首联从时间、地点两个方面交代诗人种菊的情景,颔联描写诗人种菊花的情形,颈联写诗人对自己种植的菊花进行保护的过程以及自己的感慨之情,尾联表达诗人虽然身在官场,但也有自己的一片天地,并且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思想感情。全诗构思巧妙,层次分明,语言优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