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酋之后安奢酋,战骨平途行人愁。奇斧削成山势虬,寒云蔽天声飕飕,不知何处引箜篌。
龙场一丞今在不,弃妇途中煎百忧。女儿夜半啼旦讴,闻之太息上笛楼。
绝无本地人声喉,边臣镜里霜满头。行人为歌行役休,巴滇尽日若相酬。
楚水吴山何日收,归去来兮不少留。

这首诗是明代杨慎所作的《贵阳道中》。

我们来逐句释义:

第一句:“贵阳道中”直接点明了地点和场景,即在贵阳的道途中。
第二句:“杨酋之后安奢酋,战骨平途行人愁。”描绘了杨酋之后,又有一位名为奢的首领,他们的战死使得道路之上充满了战争的悲伤。
第三句:“奇斧削成山势虬,寒云蔽天声飕飕,不知何处引箜篌。”这里用“奇斧削成山势虬”来形容地形的奇特与险峻,而“寒云蔽天声飕飕”则形象地描述了云雾弥漫、天气寒冷的景象。同时,“不知何处引箜篌”则表达了诗人对于某个地方传来的优美音乐的好奇与向往。
第四句:“龙场一丞今在不,弃妇途中煎百忧。”这里的“龙场一丞”指的是曾经任职于龙场的官员,而“弃妇途中煎百忧”则表达了这位官员在旅途中的孤独与痛苦。
第五句:“女儿夜半啼旦讴,闻之太息上笛楼。”这里的“女儿夜半啼旦讴”描绘了一个小女孩在夜晚哭泣的画面,而“闻之太息上笛楼”则表达了诗人听到这一情景后内心的感慨与哀叹。
第六句:“绝无本地人声喉,边臣镜里霜满头。”这句诗通过对比来表达一种无奈之情,既没有当地人民的歌声,也没有边境士兵的豪迈。
第七句:“行人为歌行役休,巴滇尽日若相酬。”这里的“行人为歌行役休”描绘了人们在旅途中歌唱的情景,而“巴滇尽日若相酬”则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八句:“楚水吴山何日收,归去来兮不少留。”最后一句以“归去来兮”结束,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与不舍。

接下来是译文:

贵阳道中

贵阳道中,杨酋之后安奢酋,战骨平途行人愁。奇斧削成山势虬,寒云蔽天声飕飕,不知何处引箜篌。

龙场一丞今在不,弃妇途中煎百忧。女儿夜半啼旦讴,闻之太息上笛楼。

绝无本地人声喉,边臣镜里霜满头。行人为歌行役休,巴滇尽日若相酬。

楚水吴山何日收,归去来兮不少留。

赏析:

这首《贵阳道中》是杨慎在明朝时期创作的,描绘了他在贵阳道中的经历和感受。全诗语言简练生动,情感真挚动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人生经历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同时,诗中也蕴含着对国家边疆的关心和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