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鸣海色动,群类各有趋。
猿猱解升木,蜣螂知转珠。
物性率自然,不假命与提。
人生灵万物,理一分则殊。
赋形肖天地,仁义本良知。
云胡日戕贼,冥然居下污。
【注释】
感寓:即感物而动,因物兴感。
鸡鸣海色动:鸡叫时,海潮也动了。
群类各有趋:各类动物都有各自追求的目标。
解升木:猴子能爬上树。
蜣螂知转珠:牛粪中的蜣螂能够转动粪球里的小石子,使粪便旋转并排出体外。
不假命与提:万物生长、变化都不需人为的安排和指示。
理一分则殊:万物各按其本性自然生长,没有差别。
赋形肖天地:万物的形态都像天地一样。
仁义本良知:人天生有仁义之心,这源于人的良知。
云胡日戕贼:为什么天公要伤害万物?
冥然居下污:万物默默承受着被伤害的命运,处于卑贱污秽的地位。
【赏析】
此诗是一首托物言志之作。首四句写鸟兽虫鱼各尽其能,各守其分,无需外力强制;后八句写人类应效法自然,顺应自己的本性,不要强求,更不要妄加干预。全诗以“感寓”为题,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界万物和谐相处,以及人类社会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己的天性的观点。
诗的前四句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大自然画面:晨鸡一叫,海浪也随着起伏起来;猿猴攀援树木,牛粪中的蜣螂能够转动粪球里的小石子,令粪球自动滚动。诗人通过这些生动的画面来表现自然界生物的天赋能力,以及它们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和生存的智慧。接着,诗人用“物性率自然,不假命与提”两句,点出了自然界的生物都是按照它们的本性在自然中自由地生长和繁衍,不需要人为的干预或命令。
接下来的八句进一步强调了自然界的生物遵循其自然的本性,而人类社会也应效仿这一道理。诗人认为,人类的道德和行为都应该源自于内心的良知,而不是外在的命令或强制。最后两句,“云胡日戕贼,冥然居下污”,诗人质问那些高高在上的主宰者为什么要伤害那些无辜的存在,并暗示了人类应该意识到自己所处的卑微地位,不应该滥用自己的权利和地位去伤害其他生命。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界生物和人类社会的描写和比较,展示了一个和谐共处的世界,以及人类应该遵循的自然法则和道德规范。这首诗不仅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也是一篇富有哲理和启示性的寓言诗,它鼓励人们尊重自然、尊重生命,并以此为基础建立起和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