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人据崤函,自谓万世基。
孰知楚一炬,百二俱成灰。
惟彼陶唐氏,有此冀北陲。
势无金作城,利乏汤为池。
黎民悉于变,垂拱成雍熙。
乃知帝监德,岂在险与夷。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建的作品。全诗共有八句,其内容如下:

感寓    
秦人据崤函,自谓万世基。    
孰知楚一炬,百二俱成灰。    
惟彼陶唐氏,有此冀北陲。    
势无金作城,利乏汤为池。    
黎民悉于变,垂拱成雍熙。    
乃知帝监德,岂在险与夷。    

译文:

秦国占据了崤山和函谷关,自认为可以万世传承。
谁知楚国一把火,秦军百万都变成灰烬。
只有那唐尧的后代,守护着冀州北方边境。
地势没有用金子筑成的城池坚固,利益却比不上商汤时代的水池广阔。
百姓都在改变之中,皇帝只需坐拥宝座,天下就安定繁荣。
因此我们才明白,皇帝的德行不是靠险阻和平坦来衡量的。
”`

赏析:

这首诗通过历史变迁的比喻,表达了对统治者德行的评价和期望。首句“秦人据崤函,自谓万世基”描绘了秦国凭借地理位置的优势,认为自己可以建立万世基业。然而,接下来的两句“孰知楚一炬,百二俱成灰”,则以楚国被秦火烧掉,导致秦军溃败的悲剧,暗示了秦朝的灭亡并非偶然。这两句诗揭示了一个道理:任何强大的国家或政权都可能因为内部问题或外部因素而崩溃,关键在于统治者是否具备足够的德行和智慧来维护国家的稳定。

接下来的诗句“惟彼陶唐氏,有此冀北陲”则是对唐尧时代的赞美。尧作为古代圣君的代表,治理天下有方,能够顺应民心,使得天下太平。这里的“陶唐氏”指的是尧,“冀北陲”则是指冀州的北部边疆。诗人通过这一对比,强调了尧帝时代的良好政治和民众的安居乐业。

接下来的几句进一步展开这一主题:“势无金作城,利乏汤为池。”这里提到了金城、汤池等概念,金城指坚固的城墙,汤池指深广的护城河。诗人通过这些比喻,批评了那些只注重物质建设而忽视道德修养的统治者。他认为,真正的强大不在于城墙和护城河的坚固,而在于统治者的德行和人民的福祉。

最后两句“黎民悉于变,垂拱成雍熙”则是对统治者的期望。诗人希望统治者能够关注民生,减轻人民负担,让百姓过上安宁的日子。这里的“垂拱”意味着轻松治理,不需要过度劳碌。而“雍熙”则是指和谐繁荣的社会氛围。诗人希望通过这样的统治者,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整首诗通过对秦、楚、尧三代的比较,展现了诗人对于统治者德行的期望和赞美。他希望统治者能够像尧帝那样,以德行治国,使天下太平。这种思想体现了儒家的政治理念,强调统治者应以道德为本,而不是单纯地依赖武力和权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