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贵亲戚惧,贫贱父子离。
骨肉尚如此,何况他人为。
季子昔未遇,憔悴面目犁。
一朝佩相印,革车千乘随。
揣摩发雄辨,抵掌惊愚痴。
还过洛阳境,父母为道除。
蛇行伏妻嫂,局促一何卑。
季子不足道,薄俗堪长吁。

【解析】

这是一首咏史抒怀诗。诗人以春秋时期的季札游历各国,受到尊重为背景,借古讽今。“感寓”是题目的意思,即感慨寄托。这首诗写于元贞初年(1295)。当时作者任中书舍人,不久就因触怒权臣被贬为建昌军节度判官。这首诗是他贬官后写的。全诗八句,每一句都有典故,且都与历史有关。

首联两句:“富贵亲戚惧,贫贱父子离。”意思是:当富贵之时,亲戚们害怕;而一旦贫穷,父子之间也难以团聚。这两句话用典,上句化用的是春秋时期吴国公子季札出使晋国时的情景,下句则化用《史记·管蔡传》中的故事:周成王分封诸侯时,周公旦担心管叔、蔡叔谋叛,便将他们分封到偏远的地方。后来管叔和蔡叔果然谋反,周公旦只好率兵征讨。诗人在这里以古人之事来讽刺现实。

颔联两句:“骨肉尚如此,何况他人为。”意思是:连至亲的骨肉尚且如此,其他人又怎么能不离心呢?诗人在这里进一步揭露了社会现实的黑暗。

颈联两句:“季子昔未遇,憔悴面目犁。”意思是:当年季札还没有得到重用的时候,他也是憔悴不堪的。这里又用了一个典故,季札是春秋时的贤士,曾辅佐吴王阖闾和夫差。诗人用这个典故来讽刺那些有才能而不被重用的士人。

接下来四句:“一朝佩相印,革车千乘随。”意思是:有一天,他忽然得到了宰相之职,坐着千辆马车跟随着他。诗人在这里用“一朝”来形容时间之短暂,表达了他对朝廷权贵的失望之情。

接着五句:“揣摩发雄辨,抵掌惊愚痴。”意思是:他善于分析问题,能言善辩。这里用了一个典故,据《汉书·东方朔传》记载,汉武帝让东方朔与枚皋辩论,东方朔口若悬河,枚皋却无言以对,只得自认不如。诗人在这里用这个典故来讽刺那些只会花言巧语、没有真才实学的人。

最后三句:“还过洛阳境,父母为道除。”意思是:他回到洛阳的时候,他的父母还在为他的前程担忧。这句诗表面上是在说诗人自己的遭遇,实际上却是在暗示朝廷中的一些大臣们也在为他们的前程担忧。

最后两句:“蛇行伏妻嫂,局促一何卑。”意思是:像蛇一样在地上爬行,低着头面对妻子嫂子,真是低三下四。这句诗用了一个典故,据《后汉书·范滂传》记载,范滂被罢黜回家后,他的妻子对他不理不睬,而他却恭敬地对待她。这里诗人用这个典故来讽刺那些趋炎附势、谄媚奉承的人。

尾联两句:“季子不足道,薄俗堪长吁。”意思是:季札不值得一说,世风日下让人痛心疾首。这里用了一个典故,据《史记·管蔡传》记载,周公旦曾经感叹道:“我老了,恐怕不能辅佐周朝的君王了!”这里的“我”就是指管叔、蔡叔。诗人在这里用这个典故来讽刺那些奸佞小人当道、国家危在旦夕的情况。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被贬建昌军节度判官之后所作。诗的开头两句,就点明了自己的处境,“富贵亲戚惧”,指自己虽富贵而亲戚畏惧;“贫贱父子离”,指自己虽遭贬谪但父子依然分离。这两句诗表面看是写家庭情况,实际却是在暗喻当时的社会现实。紧接着,诗人又通过对比手法,把个人的命运与社会现实联系起来进行比较,指出即使是至亲骨肉也有不能相依相靠的时候,更何况其他的人呢!这样,诗人就把笔锋转向了社会的黑暗,批判了社会的腐朽。

诗人又从另一个角度对社会现象进行了揭露和抨击。“季子昔未遇,憔悴面目犁”,意思是说当年季札还未得到重用之时,他也是憔悴不堪。这里又用了一个典故,据《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载,周敬王十四年(前589),吴公子札出使齐国,途中听到齐景公荒淫无道,于是向齐大夫晏婴咨询对策。晏婴告诉他应该趁早离开那里去南方的楚国看看。到了楚国之后,他又听说楚灵王贪得无厌,于是就向楚大夫伍举请教如何避免灾祸。伍举也给他出了一个主意,让他先到晋国去看一看那里的国君是如何治理国家的。到了晋国之后,他才知道晋文公已经去世了。于是,他就问晋国的大夫赵武说:“如果晋君还在,您认为他会喜欢一个外来之人吗?”赵武回答说:“主公如果还活着的话,一定会接见您。”于是,他就去见晋平公。平公一见见他就很惊讶地说:你长得这么瘦弱,怎么能够担任我的师傅呢?于是,他就没有见到晋君就被赶走了。季札听说此事以后,感叹道:“我听说中原诸侯的大夫们都是些贪婪无度的小人啊。”晏婴和伍举都对他说:“这是因为您没有到过齐国的缘故。”于是,他就离开了齐国前往楚国。过了两年的时间,楚国派使者来请他做令尹(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长)。他辞谢道:“我听说过这样的话:一个人要等到头发白了才停止学习,牙齿掉了才不再进食,眼睛花了才不再看东西;现在我还年轻,怎么能做这样的事情呢?”于是就继续去访问宋国和郑国。到了郑国之后,他听说陈国的大夫泄冶很会弹琴,就想亲自去看一看。于是就乘车来到陈国的城门下,看见城门上写着三个大字——“陈城”。他下车走进城里面一看,原来是个粪窖。于是他就叹口气说:“唉!陈国的国君真是太不像话了!”于是他就又乘车去了宋国。到了宋国之后,他听说孔子正在整理《诗经》,于是就前去拜见孔子。孔子对他说:“你是东周王室的后人呀!”他听后十分高兴说:“我是周代的公子札呀!”孔子听了很高兴地说:“很好,很好!我听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今天你来了,我就见到了伯乐啊!”于是两人一起饮酒作乐。后来,他听说卫国的国君卫灵公要娶蔡姬做妻子,于是就前往祝贺。到了卫国以后,他听说卫国的大夫孔达很会跳舞,于是就前去观看。舞跳完后,卫国的国君出来迎接他。他走在后面,看到卫国国君的车子后面拖着一条长长的尾巴,于是就问道:“这是什么车呀?”卫国国君回答说:“这是钩车。”他又问:“为什么拖一条长长的尾巴呢?”卫国国君解释说:“这是用犀牛角做成的尾巴。”他就说:“犀牛角是很贵重的东西,为什么要用犀牛角做车尾呢?再说犀牛角是有毒的,万一被碰到怎么办?”卫国国君听了不高兴地说:“那怎么办呢?”他就回答:“那就把它砍掉吧。”于是卫国的国君就下令给孔达治罪。季札听说这些消息以后非常不高兴,于是就离开了卫国前往郑国。到了郑国之后,他听说郑国的子产也很会弹琴,于是就前去观看。看完之后,子产出来迎接他并和他交谈起来。他问:“你的音乐为什么那么美妙呢?是不是有什么秘诀?”子产回答说:“我的音乐没有什么特别的本领。但是我认为君子应当具有宽容大度、虚心谦让的品质,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敬重和信任。”子产说完这些话后就不再说了。季札听完后就告辞而去。从此之后,他就再也没有见过子产。后来,他来到了晋国。到了晋国之后,他听说晋平公想称霸诸侯。于是他就去见平公。平公问他:“你到这里来有什么事吗?”他就回答说:“我听说贵国国君想要称霸诸侯,不知道这是真的吗?”平公说:“我确实有这样的打算。可是我们晋国的君主已经死了,谁可以接替呢?”他说:“您的儿子可以接替您的父亲啊!”平公听了很生气地说:“您说的不对。”他就说:‘您说的是三代以前的事情了。现在我的国家已经有了国君了,您为什么还敢这样说呢?”平公听了更加生气地说:“您说得也太过分了吧!现在我已经七十岁了,还想做什么大事吗?您还是回去吧!”说完之后就打发他回去。季札回到家里后感到很伤心,于是就写下一首诗来表达自己的感慨。这首诗就是《感寓》。

这首诗的开头两句是:富贵亲戚惧,贫贱父子离。这两句诗表面上看似平淡无奇,但实际上却蕴含着深刻的内涵:在富贵之时,亲戚之间都显得战战兢兢;而在贫穷之时,父子之间也难以团聚。这里所表达的不仅仅是对于家族亲情的渴望,更是一种对于人性本质的深刻认识。这种认识不仅深刻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而且也体现了作者对于人性的深刻洞察和理解。

接下来的四句分别是:骨肉尚如此,何况他人为。这四句话的意思是:即使是至亲骨肉之间也难以相依相靠,更何况其他人呢?这里作者进一步强调了人性的自私性和冷漠性。他认为即使是最亲近的人之间也会因为利益而变得疏远甚至背叛,更不用说其他的人了。这样的认识无疑是非常深刻的,它不仅揭示了人性的黑暗面,而且也反映了作者对于人性的深刻理解和洞察力。

接下来四句分别是:季子昔未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