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盈柳色动江皋,手挽长条照锦袍。
乱世总怀乡土计,还家宁惮路程劳。
桃花流水心何竞,华顶峰尖首谩搔。
窃莫西湖恋光景,槎回南斗滞秋高。
【解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通过写送别时的依依惜别之情,抒发了对故乡天台山的思念之情和渴望归去之情。
首句:“盈盈柳色动江皋”,意思是说,春天来了,柳树发芽,长出嫩绿的叶芽,摇曳在江边。“盈盈”是形容柳枝随风摇曳的样子,“动”即“摇”的意思。“江皋”是临江的高岸,“动”字表现柳树的动态美。
二句:“手挽长条照锦袍”,“锦袍”指的是华丽的衣服,这里用来比喻朱秉中的衣服。“长条”指柳树的长枝条,“挽”是指拉着。“照”就是映着的意思。“锦袍”与“长条”相对,突出了柳枝的特点,“照”字使画面生动起来,形象地写出了柳树婀娜多姿、随风飘舞的美丽景象,也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不舍之情。
三句:“乱世总怀乡土计,还家宁惮路程劳。”的意思是说,在乱世之中,总是有思乡的念头;而回到家乡,又何惧旅途的艰辛。“乱世”指动乱的时局,“乡土计”指思念家乡的心情。“还家”指回到家中,“惮”即“怕”的意思。“路程劳”中的“劳”是辛苦的意思。“宁惮”即“不怕”的意思,“宁”是表示程度的副词,“惮”是“怕”。
四句:“桃花流水心何竞,华顶峰尖首谩搔。”的意思是说,看着桃花随流水而去,心里感到无比惆怅;望着高峻的华顶峰顶,却无法用手去抚摸,只能空自叹息。“竞”是争先的意思,“谩”是徒然的意思。“桃花流水心何竞”,用“流水”喻指时光流逝,“桃花”则暗指春天即将过去,“心何竞”表明作者内心的惆怅之情。“华顶峰尖首谩搔”,用“搔”来表达作者无法到达山顶的无奈。“华顶峰尖”,即华山的最高峰——西岳华山的玉女峰,海拔2154.9米。“首”指山峰顶部,“谩搔”是徒劳无益的挣扎,表明作者无法登上华山顶峰的无奈。
五句:“窃莫西湖恋光景,槎回南斗滞秋高。”的意思是说,偷偷地不想离开杭州的美景;船已返回南方的星空中,秋天的天空依然很高远。“窃”是私下的意思,“莫”是不要的意思。“槎”是木筏,“南斗”是中国古代星宿名之一,属箕星,即南方天空中的一颗星。“景”即“景色”,指杭州的美景,“槎回南斗”指船已经回到了南方天空。“秋高”指秋天的天空很高远。这句话表明作者虽然想离开杭州,但又想留在杭州欣赏那里的美景。
六句:“槎回南斗滞秋高。”是全诗的最后一句,也是整首诗的总结。这句话中的“槎回”是船已经返回的意思,“南斗”是天上的一颗星,属于斗宿,即南方天空中的一颗星。“秋高”意指秋天的天空很高远。“槎回南斗”与“秋高”相呼应,表达了作者留恋杭州的美景的心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天台山的思念之情。
【赏析】
此诗作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当时朱秉中将赴杭州出任通判。这首诗是送别之作,诗中表达了离别之际难舍难分的心情。
首句“盈盈柳色动江皋”,写的是春光明媚,柳丝垂挂的江边景象。“盈盈”形容柳枝细长柔美,随风摇曳,给人以优美的感觉。“动江皋”则描绘了一幅动人的画面:江边的柳树随风轻轻摆动,仿佛在为行人拂去一路的疲劳。这句诗以柳树为线索,引出了送别的话题,为全诗定下了轻松愉悦的基调。
次句“手挽长条照锦袍”,写的是友人离去的情景。这里的“锦袍”代指华丽的衣裳,象征着朱秉中身份尊贵、地位显赫。“长条”则是指柳树的柳枝,它们随风摇摆,犹如一条条绿色的丝带,为友人增添了几分风采。诗人紧紧握住友人的衣角,仿佛要借此留住这美好的时刻。这里的“长条”与“锦袍”相对,既突出了柳枝的特征,又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不舍之情。
诗人转而写送别的场景。“还家宁惮路途劳”,这句诗的意思是说,尽管回家的路途可能会很艰难,但想到能够再次见到亲人,诗人还是愿意忍受这份劳累。这里的“还家”指的是诗人即将返回故乡。“宁惮”即“不怕”的意思,表达了诗人对于路途艰辛的坦然面对。
最后两句“桃花流水心何竞,华顶峰尖首谩搔”,写的是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和对未来的期许。这里的“桃花流水”象征着春天即将结束,而“华顶峰尖”则代表着诗人心中的向往之地。诗人抬头仰望山顶,却只能徒然地挠挠头,感叹自己的无能为力。这两句诗既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天台山的深深眷恋,又展现了他对未来的憧憬和期待。
全诗语言简练明快,情感真挚热烈,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诗人通过对送别情景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于离别的不舍、对于重逢的喜悦以及对未来的期盼。同时,诗中也透露出诗人对于人生哲理的思考,如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对人生境遇的理解等。这些思想内容使得这首诗不仅成为一首优秀的送别诗,更成为了一篇蕴含深刻哲理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