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萧者东篱,峨峨者南山。
山色无远近,如在咫尺间。
茅亭敞潇洒,荜门恒反关。
朝见归云驶,暮见飞鸟还。
飞鸟不可即,归云不可攀。
怅我穷荒谪,再见篱菊班。
列树何丰茸,流泉亦潺湲。
永日无氛翳,地隙景自闲。
时枉幽人侣,暂解游子颜。
清风巳千载,馀波及颓顽。
【注释】
- 悠然亭:作者自号悠然先生,此诗作于他贬官南陵时。
- 萧萧者东篱:指东面的篱笆边,有竹子随风摇曳的声音。
- 峨峨者南山:指西面山峦重重、高耸入云。
- 咫尺:形容很近的距离。
- 茅亭:简陋的草亭。
- 荜门(bì mén):草房。反关:关闭门户。
- 归云:归来的云彩。驶:疾驰的样子。
- 飞鸟不可即:指飞鸟难以靠近。
- 篱菊班:篱笆边的菊花。
- 丰茸:茂盛。
- 潺湲(chán yuán):水流声。
- 永日:长日;整天。无氛翳:没有云雾遮挡。
- 地隙景:地面裂缝中透出的光亮。闲:清静、恬静。
- 幽人侣:隐士朋友。
- 颓顽:衰败的人或物。
【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小诗,描写诗人在被贬南陵时所见到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的喜爱之情。全诗意境开阔,笔触细腻,语言清新自然,是一首典型的田园诗歌。
首句“萧萧者东篱,峨峨者南山”,点明诗人所见之地为东篱和南山,为下文描绘景色打下基础。
第二句“山色无远近,如在咫尺间”,描绘了一幅山近水远、山水相连的画面。诗人用“无远近”来形容山与水的亲密关系,表达了他对自然的亲近感。而“如在咫尺间”则进一步强调了这种亲近感,仿佛山与水就在他的眼前。
第三句“茅亭敞潇洒,荜门恒反关”,描述了诗人居住的地方。茅亭敞爽,表现出诗人对简朴生活的热爱;荜门反关,则透露出诗人的生活状态。诗人在简朴的环境中找到了内心的宁静和满足。
接下来四句,诗人以时间为线索,描绘了一日之景。“朝见归云驶,暮见飞鸟还”,描述了清晨看到的归云疾驰,傍晚看到的飞鸟返回的情景。这些景象都给人一种宁静、和谐的感觉。
然后诗人转而描述夜晚的景象:“飞鸟不可即,归云不可攀。”虽然飞鸟和归云都是诗人所欣赏的对象,但它们都不可接近。这既表现了诗人对飞鸟和归云的喜爱,也透露出诗人内心的无奈和惆怅。
诗人又描绘了一天之内的不同时间段的景象:“怅我穷荒谪,再见篱菊班。”诗人感叹自己在穷荒之地被贬,却依然能在篱笆边欣赏到菊花的美丽。这里的“篱菊班”指的是篱笆旁的菊花,象征着坚韧和不屈的精神。
诗人又写了一些其他的景物:“列树何丰茸,流泉亦潺湲。”诗人描述了周围的树木繁茂、流水潺潺的景象。这些景物都给人一种宁静、舒适的感觉。
最后两句,诗人又回到了对自然的观察:“永日无氛翳,地隙景自闲。”整日里没有云雾遮挡,地面裂缝中透出的光亮让人感到心旷神怡。这里的“地隙景”指的是地面上的裂缝,象征着希望和光明。
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在被贬南陵时所见到的自然景物,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同时,诗人通过对这些景物的细致描绘,也展现了自己内心的感受和思考。整首诗充满了诗意和美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