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柱能东障,洪梁遏上流。
一宵风雨至,万顷水云浮。
野树全低岸,人家半在洲。
所嗟多荡折,禾黍已无秋。
【注释】砥柱:山名,在黄河中流。洪梁:即“洪涛”,指黄河水势浩大,浪涛翻滚的景象。万顷:极言水波浩渺。荡折:被风吹倒。
【赏析】这是一首七绝。诗人登上吕梁(山西离石县北),远望黄河的险景,并由此生发出对人民生活的关切之情。
首联是说,吕梁山犹如一柄巨柱,挡住了东来的洪水。这一句写山,以“能”字强调其巍峨高大,以“障”字突出其雄伟坚固,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吕梁山的雄姿。
颔联描写的是黄河水势浩大,浪涛翻滚的景象。这一联是全诗的重点,也是最精彩的部分。它以“一宵风雨至”来表现黄河的汹涌澎湃,以“万顷水云浮”来描绘黄河的浩渺无际。这两个动词“至”和“浮”,都传达出一种强烈的动感。同时,“万顷水云浮”也形象地描绘出了黄河上波涛滚滚,水汽蒸腾,云气缭绕的壮观景象。
颈联是说,野树低垂着树枝,靠近河岸;而人家却多半在洲上。这里的“低”和“半”都是形容词,分别修饰名词“树”和“人”,表现出了大自然中的和谐与宁静。
尾联则抒发了诗人对百姓疾苦的深深同情。由于连年战乱,百姓生活在极度困苦之中,他们的生活就像禾黍一样,已经无法再维持下去。这里的“所嗟”一词,既表达了诗人的感慨之情,又透露出了他对百姓疾苦的同情之心。
整首诗通过对黄河险境的描绘,以及对其周边环境的刻画,充分展现了黄河的雄伟壮观与气势磅礴。同时,诗人还通过细腻入微的语言,将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紧密联系展现出来,使得整首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