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途历尽几溪山,十月驰驱四月还。
廿载重游京国地,五年三入武陵关。
岸头榆柳生新色,洞口桃花认旧颜。
花鸟三春看又过,更从何处遣痴顽。

【解析】

“赍捧回任”是这首诗的标题,诗的前四句为第一段。首句“长途”,指旅途之长;颔联“几溪山”,即经过的几处名山;“十月驰驱四月还”,写诗人奔波劳顿、日夜兼程的情景。后两句“廿载重游京国地,五年三入武陵关”,写诗人二十年来两次回到故里和三年前又第三次进入武陵关。“岸头”、“洞口”、“桃花”,点明了地点,也交代了诗人的行踪。尾联“更从何处遣痴顽”,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怀念,也暗含了作者的仕途坎坷,不能如意,只好归隐田园之意。

【答案】

译文:

我一路跋涉,走过几座名山大川。

十月间,我日夜不停地赶路,到四月才回到故乡。

二十年后,我重游京城,又三次来到武陵关。

岸边的榆树柳条又吐绿新叶,洞口的桃花依然开得很茂盛。

花儿鸟儿春光已过,我又该到哪里去打发这闲情逸致呢。

赏析:

此诗以“赍捧回任”为题,是一首七律。首联“长途”与“几溪山”相对仗,表明诗人行程之长;“十”、“四”与“二月”、“八月”相呼应,说明诗人奔波的时序之久。颔联中的“十月”和“四月”是时间概念,而“驰驱”“重游”则是行动概念。诗人在旅途中奔波不息,夜以继日地赶路,前后共走了半年多的时间,才到达目的地。中间两联是叙事。“廿载”和“五年”都是虚数,用以表示诗人在官场上奔走的岁月之长久。诗人在这二十多年里曾不止一次地进入武陵关,这反映了他宦海浮沉、仕途坎坷的一生。颈联中的“岸头”和“洞口”是指诗人所经之路两旁的景物;“榆柳生新色”和“桃花认旧颜”,则描绘出了沿途风景的变化。最后两联是抒情。“花鸟三春看又过”是说诗人在春天里观赏了三百六十五天的花草树木,如今又到了春天结束的时刻,所以感慨时光飞逝。“更从何处遣痴顽”是结尾,意思是说,既然已经无法摆脱官场的羁绊,那就只有寄情山水,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全诗以“赍捧回任”为线索,将诗人的经历和思想贯穿始终,既叙述了诗人的仕途经历,又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