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回波石,何年梵刹开。
江流万古去,涛带六州来。
释子呼鼋起,山人指雁回。
洪澜须不作,荀羡在高台。

一片回波石,何年梵刹开。

江流万古去,涛带六州来。

释子呼鼋起,山人指雁回。

洪澜须不作,荀羡在高台。

注释

  1. 一片回波石:形容大江之水波光粼粼,如一块巨大的石头反射出无数波纹。
  2. 何年梵刹开:何时才有佛寺出现。
  3. 江流万古去:长江的水流万年不息。
  4. 涛带六州来:长江之水携带着六州的风情来到此处。
  5. 释子呼鼋起:僧人呼唤神龙(象征)出现。
  6. 山人指雁回:山人用手指示意大雁归来。
  7. 洪澜须不作:洪水必须不被引发。
  8. 荀羡在高台:比喻有才能的人应当有所作为。

译文

  1. 江面上的波浪像一块巨大的石头,反射出的波纹如同千手观音。长江的水流万年不息地流淌,它带着六州(指中国六个主要的行政区划)的风光来到此地。
  2. 僧人呼唤着能带来吉祥的神物或动物出现,而山人则用手指示意大雁归来。面对汹涌的江水,他提醒人们,洪水必须不被引发,否则将会给人民带来灾难。
  3. 有远见的人应该有成就,就像荀羡一样,在高处建功立业。

赏析

这首诗是黄省曾于明代创作的《杨相国送酒金山寺泛舟大江登妙高台五云朝阳二阁吞海亭饮中冷泉二首》之一。黄省曾通过描绘长江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活动,表达了对自然与文化交融的赞美。诗中的“一片回波石”和“江流万古去”,展现了长江的壮阔与历史的沧桑。诗人借由自然的宏伟景象,寄托了对永恒不变的真理、智慧或理想的追求。此外,诗中的“释子呼鼋起,山人指雁回”也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状态。最后,“洪澜须不作,荀羡在高台”则寓意了诗人对于保持社会和谐与个人成功的向往。整体而言,此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与人文情怀的结合,展示了一种超越时空的精神追求与美学境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