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好燕雀,四海嗤鸾凰。城中好鱼目,明月无辉光。
城中好蓬蒿,谁玩幽兰芳。君不见春秋之人弃鲁叟,凤兮凤兮笑楚狂。
蜚雁去,灵公在,陈歌绝粮。又不见众女嫉蛾眉,三闾泣三湘。
圣贤委丘壑,雨雪摧肝肠。阳春待不至,绿发凋秋霜。
自古巳皆然,岂独余悲伤。
【注释】
城中:这里指长安。燕雀:小鸟,比喻平庸之人。鸾凰:凤凰的别名,古代传说中的吉祥鸟。鱼目:喻指庸才或劣品。蓬蒿:草本植物,多生在荒野。幽兰芳:香花美草,象征美好品德。春秋:指春秋战国时代。鲁叟: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字仲尼)的自称。凤兮:凤凰鸣叫声,此处代指贤人。三闾:楚国大夫屈原的号。蛾眉:美女的眉毛,借指女子。陈歌绝粮:指陈胜、吴广起义后陈胜被杀害。灵公:指灵公为晋灵公,是晋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陈歌绝粮:即“陈胜、吴广起义”之事。众女嫉蛾眉:指秦二世时赵高诬陷忠臣李斯的故事。三闾泣三湘:指屈原在楚都长沙投江自尽的故事。圣贤委丘壑:指孔子周游列国不得志,归隐于鲁山之中。雨雪摧肝肠:形容自己内心的痛苦如同遭受了冰雪的摧残。阳春:美好的时光,比喻太平盛世。绿发凋秋霜:形容自己的头发因年老而变白。已:止。
【译文】
城里的人啊喜欢那些小小的燕雀,四海之外的人却嗤笑那高贵的凤凰。城里的人啊喜好那些鱼眼珠,可这明月却没有光辉。
城里的人啊喜爱那些野草蒿子,但谁去欣赏那幽兰的香气呢?你不见春秋时代的人们抛弃了鲁国的老者,那凤凰也嘲笑起那狂傲的楚狂人了。
飞雁离去了,灵公还在位,陈胜、吴广起义的消息却已绝迹。又不见那些女人嫉妒美丽的蛾眉,她们在三闾大夫的悲歌中哭泣。
圣人贤者都被埋没在山林之中,就像雨雪一样摧毁了我内心的信念。美好的春天到来却不来,我的头发已经白了,秋天的霜冻也降临了。
自古以来都是这样啊,难道我只有悲伤吗?
【赏析】
《城中谣》是一首讽刺诗。诗的前半部分写城内之人的庸俗与浅薄,后半部分则写诗人自身的感慨与不平。全诗以议论为主,夹杂叙事,语言平易自然,风格朴素直率。
第一句“城中好燕雀”。燕雀虽小,但能高飞远翔,其志向远大。反观城中之人,只知苟且偷生,不知进取,更可笑的是他们还妄自尊大,自诩不凡,真是可笑之极!“四海嗤鸾凰。”鸾鹄虽贵为凤凰的一种,但性情却与燕子一样轻浮,不思进取。作者用“四海嗤”“笑”二字来表达对城中人的鄙夷之情,同时也暗含着诗人对当时统治者的不满和愤慨。“城中好鱼目”,鱼目虽然外表好看,但却不是真正的宝物。诗人用此来比喻那些华而不实、虚有其表的人,讽刺他们徒具虚名而无真才实学。“明月无辉光。”月亮虽然皎洁明亮,但其光芒并不能照亮黑暗的世界。诗人借此比喻那些表面光鲜亮丽、实际上却无所作为的人。
“城中好蓬蒿,谁玩幽兰芳。”城中的人们只顾低头忙碌,无暇顾及那些高雅的东西,更别提去欣赏它们的美丽了。“君不见春秋之人弃鲁叟,凤兮凤兮笑楚狂。”春秋时期,孔子曾周游列国,寻求治国之道。然而,当时的一些诸侯国却视他为异类,甚至将其视为威胁。孔子对此非常不满,于是发出了“凤兮凤兮笑楚狂”的感叹。这里的“凤兮”指的是高贵的凤凰,它象征着贤明之士,而“楚狂”则是指楚国的狂士钟仪。通过对比春秋时期孔子与楚狂之间的差异,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于当时统治者的批评和不满。“蜚雁去,灵公在,陈歌绝粮。”陈胜、吴广起义后,陈胜被杀,而他的部属们也纷纷逃亡。这时,灵公还在位,但朝政已经混乱不堪。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无法得到一丝安宁。“又不见众女嫉蛾眉,三闾泣三湘。”屈原在楚国被排挤、流放之际,他的亲人和朋友纷纷离他而去,他只能在孤独中度过漫长的岁月。最后,他在长沙绝望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首诗通过对陈胜、屈原等人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未来的忧虑。他希望人们能够摒弃私欲、追求高尚的品质,共同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
整首诗通过对比、讽刺等手法,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状的不满和对未来的期望。诗中的语言简洁明了,情感真挚热烈,读来令人感同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