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起犹未王,言归聿何速。
所叹鸡肋微,犹成道旁筑。
得失一以分,宁免相刺促。
快哉良友言,自计亦已熟。
同游异去住,临歧更反覆。
肩舆晨相送,秋光何澄穆。
江流镜面静,轻雨时絜霂。
小艇闲泛泛,约略孤飞骛。
远山绕前后,使人牵顾复。
或削如立壁,或萦如雾縠。
或敦如釜覆,或攒如剑矗。
或如豹猊奔,或如蛟螭伏。
眼喧破孤寂,所恨不能逐。
篙师正逢迎,徐行入涔渎。
孤舟倦鸦轨,短䨑困更仆。
不禁风雨声,蓬底响谡谡。
野水竹间流,垂条槛中绿。
舟人叹艰阻,予意想濠濮。
触境都无言,默稿已在腹。
次第词纵横,挥毫但镞镞。
舌存视张子,髀生笑刘牧。
文章贵得意,何为苦献牍。
妍媸浪随人,取舍疆颜服。
试观彼岑楼,高之可寸木。
虽有巨室资,无如匠人斫。
昔贤重食力,坎坎思伐辐。
己酉,即元丰五年,苏轼应制科考试后赴金陵(今江苏南京)参加科举考试。由于身体不佳,在考试前病倒了。
译文:
我生病了还没有痊愈,说回去怎么这么快。
我所感慨的鸡肋微薄之物,却成了道路上的筑墙。
得失一以分,宁免相刺促。
快哉良友言,自计亦已熟。
同游异去住,临歧更反覆。
肩舆晨相送,秋光何澄穆。
江流镜面静,轻雨时絜霂。
小艇闲泛泛,约略孤飞骛。
远山绕前后,使人牵顾复。
或削如立壁,或萦如雾縠。
或敦如釜覆,或攒如剑矗。
或如豹猊奔,或如蛟螭伏。
眼喧破孤寂,所恨不能逐。
篙师正逢迎,徐行入涔渎。
孤舟倦鸦轨,短䨑困更仆。
不禁风雨声,蓬底响谡谡。
野水竹间流,垂条槛中绿。
舟人叹艰阻,予意想濠濮。
触境都无言,默稿已在腹。
次第词纵横,挥毫但镞镞。
舌存视张子,髀生笑刘牧。
文章贵得意,何为苦献牍。
妍媸浪随人,取舍疆颜服。
试观彼岑楼,高之可寸木。
虽有巨室资,无如匠人斫。
昔贤重食力,坎坎思伐辐。
赏析:
“己酉”指的是苏轼应制科考试后赴金陵参加科举考试的时间,也就是元丰五年(1082年)。这年秋天,苏轼因为身体原因未能如愿以偿地赴考,只得在家中休养。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诗的第一联:“病起犹未王,言归聿何速。”表达了作者因疾病未愈、身体尚未恢复而感到沮丧和无奈的心情。这里的“王”字可能是“旺”的谐音,暗示着身体的虚弱与不振。同时,“言归”也暗指了即将结束的考试之旅。整联表达了诗人对身体状况的担忧以及对未来的期望和憧憬。
接下来的两联:“所叹鸡肋微,犹成道旁筑。”“得失一以分,宁免相刺促。”则进一步揭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一方面,他感叹自己的身体状况不佳,如同鸡肋一般微不足道;另一方面,他又渴望能够通过科举考试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和地位。这种矛盾心理使得诗人陷入了深深的忧虑之中,无法释怀。
第三联:“快哉良友言,自计亦已熟。”则是对友人安慰与鼓励的回应。在这里,“快哉”是赞美之声,表达了诗人对朋友话语的感激之情;“自计”则是指自己对自己的反思与规划,意味着诗人已经开始着手准备考试并思考如何取得好成绩。这句诗既表现了诗人的乐观情绪,也体现了他在面对困境时的积极态度。
接下来几联继续描绘了诗人在考试过程中的种种经历:从同游异去住的感慨,到临歧更反覆的迷茫;从肩舆晨相送的温馨,到秋光何澄穆的宁静;从野水竹间流的秀美,到舟人叹艰阻的无奈……这些景象都成为了诗人心中难忘的记忆,也反映了他们在旅途中的所见所感。
最后两联则抒发了诗人对于人生境遇的独特见解与感悟:“妍媸浪随人,取舍疆颜服。”诗人认为,人们的相貌与才华虽然有差异,但最终都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而变得相似。因此,我们应该学会顺应现实、接受自己,而不是过于执着于个人的理想与追求。而“试观彼岑楼,高之可寸木”,则进一步强调了这一点:即使是高大的建筑也不过是一根细小的木头搭建而成,说明了世间万物都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
整首诗通过对考试前的准备、旅途中的见闻以及对于人生境遇的感悟等方面进行了生动细腻的描绘,展示了诗人在逆境中依然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同时,这首诗也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内涵引起了读者的思考与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