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君高世士,养晦烟萝中。
三秀咽沆瀣,九还炼芙蓉。
所期后天老,辟谷追赤松。
谁云金石姿,翻与蒲柳同。
倏若朝露晞,洎若逝水东。
黄山失故色,白杨起悲风。
潜德未昭晰,遗恨无终穷。
些馀蒿里曲,猿鹤啼苍空。
孙处士的挽诗
【注释】:
孙君:指孙处士。高世士:超脱世俗的人。三秀:三次出仕,为官三次。咽沆瀣(hàng xè):《庄子·逍遥游》:“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意指生命短暂。九还炼芙蓉:《庄子·逍遥游》:“若物外凝华,万物皆流,如在水滨,映日荷花别样红。”意指修炼成仙。所期后天老:期望自己能像后来人那样长寿。辟谷追赤松:不吃五谷,追求长生不老。金石姿:指坚贞不渝的品质和高尚的节操。蒲柳:指衰老的样子。潜德未昭晰:深藏的美质没有被发掘出来。遗恨:遗留下来的遗憾。些馀蒿里曲:即《蒿里曲》,一种挽歌,这里指挽诗。猿鹤啼苍空:哀叹自己的死亡。
赏析:
此诗是一首挽诗。全诗以抒情为主,抒发了对孙处士的哀悼之情。诗人通过对孙处士一生经历的描述,表达了对他生前品德的赞美,同时也寄托了他对逝去生命的无限惋惜。
首句“孙君高世士”,直接点明了孙处士的高洁品质。他不同于世俗之人,隐居于烟萝之中,过着清静的生活。这里的“养晦”二字,既表明了他的淡泊名利,也暗示了他内心的坚韧与执着。
第二句“三秀咽沆瀣”,进一步描绘了孙处士的非凡气质。他三次出仕,却始终保持着一颗纯洁的心,不为世俗所动。这里的“咽沆瀣”比喻他的精神如同长存于天地间的沆瀣之气,永远清新而坚定。
第三句“九还炼芙蓉”,则更具体地展现了孙处士修炼的过程。他如同仙子一般,修炼成仙,最终达到了超凡入圣的境界。这里的“九还”寓意着他多次修炼、多次超越的精神。
第四句“所期后天老”,则是诗人对孙处士未来的期望。他希望孙处士能够像那些后人的仙人一样,拥有长寿的生命,活过千载,永垂不朽。这里的“后”字,既是对孙处士的一种敬称,也是对他美好品质的一种肯定。
第五至八句,诗人转而感慨孙处士生前的清高与孤独。他虽然多次出仕,却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原则和信仰,不被世俗所动摇。然而,他的这种坚持并没有换来应有的尊重和认可,反而让他显得与众不同,遭受世人的误解和排斥。这不禁让人想起古人所说的“君子疾没世而名不彰”,感叹孙处士生前的孤独与无助。
第九句“谁云金石姿”,则是诗人对孙处士品格的最高赞誉。他有着坚贞不渝的品质和高尚的节操,如同金石般坚固,永不改变。这种品质值得我们去学习和传承。
第十句“翻与蒲柳同”,则是诗人对孙处士命运的无奈感叹。他虽然有着如此美好的品质,却终究无法摆脱衰老的命运,最终只能与那些被世人遗忘的蒲柳一同凋零。这不禁让人感到一阵惋惜和痛心。
第十一至十四句,诗人转而感慨孙处士生前的遭遇和遭遇的不幸。他虽然有着超脱世俗的品质和追求真理的精神,却始终无法得到应有的理解和支持。他的生活虽然清苦,但却充满尊严和价值。这种生活虽然艰难,但却让人感到充实和有意义。
第十五句“倏若朝露晞”,则是诗人对孙处士生命无常的感叹。他就像早晨的露水一样,一旦太阳升起,便瞬间蒸发消失。这种短暂的生命让人们感到惋惜和无奈。
第十六句“洎若逝水东”,则是诗人对孙处士人生旅途的叹息。他的人生就像一江向东流去的逝水,虽然经历了许多风风雨雨,但最终还是归于平静。这种归宿让人感到平静和满足。
最后一联“黄山失故色,白杨起悲风”,则是诗人对孙处士墓地荒凉的描绘。昔日的黄山如今已经失去了往日的神采,取而代之的是一片凄凉的景象。白色的杨柳在风中摇曳,仿佛在为逝去的生命哀悼。这种景象让人感到深深的悲哀和惋惜。
尾联“潜德未昭晰,遗恨无终穷”,则是诗人对孙处士一生经历的总结。他虽然有着深厚的内在品质和高尚的情操,但他的这种品质却未能得到充分的展现和传播。他的遗恨和遗憾似乎永无止境,让人感到深深地痛惜和怀念。
这首诗以抒情为主,表达了孙处士生前的美德和他死后的哀伤之情。诗人通过对孙处士一生经历的描述,不仅赞扬了他的品质和精神,也表达了对他的深深怀念和敬意。整首诗情感真挚、深沉,充满了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