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湘水,滔滔流。垂杨两岸中兰洲,鸳鸯□玉兼沙鸥。
今朝忆郎处,去岁送郎舟。水流人去远,立望潇湘头。
愁来把钓连双鲤,恐有征夫边塞字。剖之空腹无素书,江寒日暮风吹裾。
含啼泪尽横波目,那堪再染湘妃竹。
【诗句解释】
潇湘水,指湘江。滔滔流:指水流不息。垂杨两岸:两岸的柳树垂下长长的枝条。中兰洲:洲上种着兰花。鸳鸯:水中游动的鸟。□玉兼沙鸥:指在洲上的沙鸥。
今朝忆郎处,去岁送郎舟:今天在这里思念你的住处,去年在这里送别你乘船远行。
水流人去远,立望潇湘头:水流越来越远了,只能站在潇湘江畔眺望远方。
愁来把钓连双鲤,恐有征夫边塞字:忧愁袭来时,只好钓鱼以自遣愁绪,生怕有征夫远赴边疆的消息。征夫:指远行的将士。
剖之空腹无素书,江寒日暮风吹裾:剖开空荡荡的心,没有书信传来,而江上寒风阵阵吹动着我的衣襟。
含啼泪尽横波目,那堪再染湘妃竹:含着泪水的双眼已经失去了往日的神采,更不忍心再让湘妃竹染上自己的悲伤。
【译文】
湘江边的杨柳垂到水中,洲上开满了兰花,鸳鸯戏水,还有沙鸥相伴。
今日我思念郎君的居所,去年送郎君乘舟远行。
江流渐远,我只得在潇湘江畔徘徊,遥望远去的郎君身影。
忧愁涌上心头,只好独自垂钓,唯恐有征人远去的消息。
心中空虚,没有亲人的书信,只有江上冷冽的风拂过我的衣襟。
含泪凝望,双眸如波,不忍再见到湘妃竹被染得斑斑点点。
【赏析】
《潇湘曲》是诗人王昌龄于公元743年(开元十三年)秋所作。当时作者正在江南,因政治原因被贬为龙标尉,远离朝廷,心情郁闷。这首七绝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写成的。全诗写景抒情、叙事写人融为一体,情景交融,情真意切。
诗的开头两句“潇湘水,滔滔流。垂杨两岸中兰洲,鸳鸯□玉兼沙鸥”,描写了潇湘江两岸景色。这里用“滔滔”、“悠悠”来形容江水,给人以宽广、浩渺之感;用“垂杨”“兰洲”等词句勾勒出一幅优美的画面,让人产生一种宁静、闲适的感觉。
中间四句“今朝忆郎处,去岁送郎舟。水流人去远,立望潇湘头”则转入抒情。诗人回忆当年与情人分别的情景,以及如今两人相隔千里的凄清景象。这里,通过对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距离的描述,表达了对离别的痛苦和对重逢的渴望。
后四句“愁来把钓连双鲤,恐有征夫边塞字。剖之空腹无素书,江寒日暮风吹裾”则是诗人在孤独生活中的一种自我安慰和自我排解的方式。他通过钓鱼来寄托自己的情感,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缓解自己内心的痛苦。同时,他也担心自己会收到远方亲人的来信,而这些信中可能包含了一些让他感到难过的消息。
最后两句“含啼泪尽横波目,那堪再染湘妃竹”则是诗人对自己命运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担忧。湘妃竹是一种生长在湖南地区的竹子,传说中它曾经被湘王用来祭祀爱情之神,因此也被称为“相思竹”。在这里,诗人用湘妃竹来象征自己的命运和情感,表达了他对爱情的执着和对离别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