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上高秋生火云,往雷送雨忽纷纷。
鹧鸪更叫空山里,纵是无愁亦厌闻。
《过闽关九首》是元末明初文学家刘基的组诗作品。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岭上高秋生火云:描述了秋天的高峰,天空中出现了如火一样的云彩。这里的“生火云”可能意味着天气异常炎热,火红色的云象征着强烈的阳光或干旱。
往雷送雨忽纷纷:突然之间,雷电交加,大雨倾盆而下。这里的“送雨”可能指的是雷声伴随着雨滴落下,而“忽纷纷”则描绘了雨势的突然和密集。
鹧鸪更叫空山里:在空旷的山里,鹧鸪鸟的声音更加凄厉。鹧鸪是一种常见的鸟类,常在孤独的环境中鸣叫,这里可能象征着诗人在孤独中的感慨。
纵是无愁亦厌闻:即便是没有忧愁的心情,听到这样的叫声也感到厌烦。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于这种重复单调声音的不满和厌倦。
峻岭如弓驿路赊:描述山路弯曲,如同拉紧的弓弦一样。这里的“赊”意味着曲折、不直接。
清溪一带抱山斜:清澈的溪流环绕着山峦流淌。这里的“抱山斜”形容溪水与山峦的关系,可能是说溪水绕山而行,显得柔美而曲折。
高秋八月崇安道:描述秋季的八月,走在崇安的路上。这里的“高秋”指的是深秋或秋天,而“八月”则明确指出了时间。
时见棠梨三两花:偶尔可以看到几棵棠梨树上盛开的花朵。这里的“棠梨”是一种树木的名称,而“三两花”则形容数量不多但依然美丽。
建溪激箭向南流:描述建溪河水激流勇进地向南奔流。这里的“建溪”可能是某个地名,而“激箭”可能是指水流湍急。
江花巧似驼茸白:形容江边的花朵形状优美,像驼茸一样洁白。这里的“巧似”可能意味着非常相似或恰到好处。
山果浑如码碯般:描述山里的果实大而圆,像石子一样坚硬。这里的“浑”表示普遍或全部,而“码碯”是一种小石头,可能用于比喻。
饭淅香琼酒潋霞:形容饭菜香气扑鼻,琼浆玉液般的美酒在阳光下闪闪发光。这里的“淅”可能指液体轻轻流动的样子,而“潋霞”则形容酒色鲜艳如霞光。
驿亭到处只如家:形容驿站周围的环境温馨,仿佛家中一般。这里的“如家”可能是指感觉亲切或温暖。
征夫但恐咨询阙:担心远方的丈夫因信息缺失而担忧。这里的“咨询阙”可能是指询问官府或上级,而“征夫”指的是远行的丈夫。
莫向天涯怨路赊:不要因为路途遥远而抱怨。这里的“莫”表示不要,而“天涯”通常指远方的地方。
漠漠轻云结晚阴:描述天空中轻飘的云彩形成了傍晚的阴暗。这里的“漠漠”形容云层厚重,而“结晚阴”则描绘出了傍晚时分的阴沉氛围。
依依斜日挂遥岑:夕阳斜挂在远山之上,给人一种静谧的感觉。这里的“依依”可能形容夕阳光线柔和,而“遥岑”则是远处的小山。
炊烟忽起桑榆上:忽然之间,炊烟袅袅升起。这里的“忽起”可能表示突然出现,而“桑榆”是一种树木的名字,常被用来象征晚年或夕阳。
散作鲛绡抹半林:形容炊烟如同细薄的纱巾,轻轻地覆盖了半个山林。这里的“散”可能表示弥漫或散布,而“鲛绡”是一种珍贵的丝织品,用来形容烟雾轻盈而美丽。
道上黄埃扑马鞍:描述道路上扬起的尘土扑打在马鞍上。这里的“黄埃”可能指的是黄色的尘土,而“扑马鞍”则描绘了旅途中的辛苦景象。
汗流如水透中单:形容汗水流得很多,湿透了衣襟。这里的“如水”强调了汗水的量之多,而“透中单”可能指的是衣物过于薄弱,无法遮挡过多的汗水。
忽惊疏雨林梢过:突然之间,稀疏的雨点打落了树枝。这里的“忽惊”可能表示惊讶或突然的感觉,而“疏雨”则描绘了雨点的稀疏分布。
急换罗衣更怯寒:急忙更换衣物以抵御寒冷。这里的“更”表示更加或进一步,而“怯寒”则描绘了因寒冷而感到不安的情绪。
剑水悠悠南去深:剑水缓缓流向南方,水流深远。这里的“悠扬”可能形容水流的缓慢和宁静,而“南去深”则描绘了水的流向和深度。
黄茅苦竹自成林:形容黄茅和苦竹生长得茂盛,形成了树林。这里的“苦竹”是一种竹子的名称,而“自成林”则描绘了竹林独立成景的景象。
日烘溪雾生秋瘴:阳光使得溪边的雾气变得更加浓厚,产生了秋天特有的瘴气。这里的“烘”可能表示加热或蒸发,而“秋瘴”则是指秋天特有的湿热病。
风搅山霏作昼阴:风搅动山间的云雾,使天空变得昏暗。这里的“风搅”可能表示风力的强劲,而“山霏作昼阴”则描绘了山区云雾变幻无常的现象。
岭上高秋生火云:再次强调了秋天时节,岭上的高空出现如火般的云彩。这里的“再”表示又一次或重复,而“生火云”则描绘了秋天特有的壮观景象。
往雷送雨忽纷纷:继续描述雷声伴着雨水,突然而来又迅速散去的景象。这里的“送”可能表示伴随或输送,而“忽纷纷”则描绘了雨水的密集和突发性。
鹧鸪更叫空山里:鹧鸪鸟的叫声在空旷的山谷中回荡,增添了几分凄凉之感。这里的“更叫”可能表示多次或持续地发出叫声,而“空山里”则强调了孤立无援的氛围。
通过以上逐句解析和赏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并欣赏《过闽关九首》所传达的深意和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