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上秋高暑未归,照书犹有数萤飞。
东风可是怜游子,不遣看天忆授衣。
【注释】
- 秋日即事:秋天的景色。
- 江上:指长江边。
- 高暑未归:高高的暑气还没有散去。
- 照书犹有数萤飞:灯光下,仍有几个萤火虫在飞舞。
- 东风可是怜游子:这风难道会怜惜像我这样的游子吗?
- 不遣看天忆授衣:不让我看天而思念母亲为我缝制的新衣。 赏析:这是一首写景抒怀的诗。诗人以“江上秋高”起头,就为下面的抒情作了铺垫,使读者感到此诗是与江上秋色相呼应,从而引起联想。“秋日即事”,就是触景生情。诗人在“江上”所见,首先想到的是“暑”。因为“江上秋高”,所以“暑未归”。“秋日”和“江上”两个词组连在一起,使人感到一种清冷的气氛,这就为下文抒情作好了准备。“照书犹有数萤飞”,是说,在灯光下面,仍然有几个萤火虫在飞舞。诗人没有直说,却用一个“犹”字,把这种景象勾画了出来,显得十分形象、生动。萤火虫虽然很微弱,但它们在灯光下飞舞着。这种细微的动态描写,更突出了诗人那种孤寂凄冷的感受。“照书犹有数萤飞。”一句中的“犹”字也起到了点明这种感受的作用。
“东风可是怜游子?”诗人由眼前的景象联想到自己的处境。他看到江上风劲,吹拂着水面,吹动着芦苇,又想到自己身在异地,不禁发出了“东风可是怜游子”的感慨。这里,诗人用了一个“可是”字,表示转折语气,说明他并不认为自己是“怜游子”的人,但他的心中却是充满了对母亲的深情,对故乡的怀念,因此他不能不发出感慨:“东风可是怜游子?”“东风”是自然现象,但在这里却成为诗人抒发感情的一个媒介。“不遣看天忆授衣”,意思是说,不让你看天上的明月而思念你的母亲,为她缝制新衣。这句诗是诗人的反问句,表达了他对母亲的深情。诗人在最后两句中,以反问的语气表达了自己对母亲的深情。他并没有说出自己的感情,却让读者感到他是如此地想念母亲,如此地渴望得到她的爱抚。这样,诗歌的抒情成分就更加强烈了。这首诗的首句“江上秋高暑未归”,是全篇的总起。从“江上秋高”到“不遣看天”,都是对总起句的补充和发展。第二句“照书犹有数萤飞”是第一句的具体展开,也是第三句的具体展开。第三句“东风可是怜游子?”是第二句的具体展开,同时也是第四句的具体展开。第四句“不遣看天忆授衣”,是第三句的具体发挥。最后一句“赏析: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诗。诗人在“江上”所见,首先想到的是“暑”。因为“江上秋高”,所以“暑未归”。由于“秋”“江”两个字的配合,使得全诗笼罩在一片清冷的气氛之中,为下面抒情作了很好的准备。“照书犹有数萤飞”,是说,在灯光下,仍有几个萤火虫在飞舞。诗人没有直说,却用一个“犹”字,把这种景象勾画了出来,显得十分形象、生动。萤火虫虽然很微弱,但它们在灯光下飞舞着。这种细微的动态描写,更突出了诗人那种孤寂凄冷的感受。“照书犹有数萤飞。”一句中的“犹”字也起到点明这种感受的作用。
“东风可是怜游子?”诗人由眼前的景象联想到自己的处境。他看到江上风劲,吹拂着水面,吹动着芦苇,又想到自己身在异地,不禁发出了“东风可是怜游子”的感慨。这里,诗人用了一个“可是”字,表示转折语气,说明他并不认为自己是“怜游子”的人,但他的心中却是充满了对母亲的深情,对故乡的怀念,因此他不能不发出感慨:“东风可是怜游子?”“东风”是自然现象,但在这里却成为诗人抒发感情的一个媒介。“不遣看天忆授衣”,意思是说,不让你看天上的明月而思念你的母亲,为她缝制新衣。这句诗是诗人的反问句,表达了他对母亲的深情。诗人在最后两句中,以反问的语气表达了自己对母亲的深情。他并没有说出自己的感情,却让读者感到他是如此地想念母亲,如此地渴望得到她的爱抚。这样,诗歌的抒情成分就更加强烈了。这首诗的首句“江上秋高暑未归”,是全篇的总起。从“江上秋高”到“不遣看天”,都是对总起句的补充和发展。第二句“照书犹有数萤飞”,是第一句的具体展开,也是第三句的具体展开。第三句“东风可是怜游子?”是第二句的具体展开,同时也是第四句的具体展开。第四句“不遣看天忆授衣”,是第三句的具体发挥。最后一句赏析: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诗。诗人在“江上”所见,首先想到的是“暑”。因为“江上秋高”,所以“暑未归”。由于“秋”、“江”两个字的配合,使得全诗笼罩在一片清冷的气氛之中,为下面抒情作了很好的准备。
“照书犹有数萤飞”,“照书犹有数萤飞”,写的是江边的夜景。“灯烛荧荧照窗纸”,室内灯火通明,映照着窗户纸上的斑斑点点。室内外的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诗人在这幽静的环境中看书,但萤火虫的光闪烁不定,难以专注,于是他便抬头看看窗外,只见江面上,水光接天,一片茫茫。这时,一阵凉风吹来,诗人不禁打了个寒噤,于是又回到室内,继续看书。
“东风可是怜游子?”诗人由眼前的景象联想到自己的处境。他看到江上风劲,吹拂着水面,吹动着芦苇,又想到自己身在异地,不禁发出了“东风可是怜游子”的感慨。这里,诗人用了一个“可是”字,表示转折语气,说明他并不认为自己是“怜游子”的人,但他的心中却是充满了对母亲的深情,对故乡的怀念,因此他不能不发出感慨:“东风可是怜游子?”“东风”是自然现象,但在这里却成为诗人抒发感情的一个媒介。“不遣看天忆授衣。”意思是说,不让你看天上的明月而思念你的母亲,为她缝制新衣。这句诗是诗人的反问句,表达了他对母亲的深情。诗人在最后两句中,以反问的语气表达了自己对母亲的深情。他并没有说出自己的感情,却让读者感到他是如此地想念母亲,如此地渴望得到她的爱抚。这样,诗歌的抒情成分就更加强烈了。
这首诗的首句“江上秋高暑未归”,是全篇的总起。从“江上秋高”到“不遣看天”,都是对总起句的补充和发展。第二句“照书犹有数萤飞”,是第一句的具体展开,也是第三句的具体展开。第三句“东风可是怜游子?”是第二句的具体展开,同时也是第四句的具体展开。第四句“不遣看天忆授衣”,是第三句的具体发挥。最后一句赏析: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诗。诗人在“江上”所见,首先想到的是“暑”。因为“江上秋高”,所以“暑未归”。由于“秋”“江”两个字的配合,使得全诗笼罩在一片清冷的气氛之中,为下面抒情作了很好的准备。
“照书犹有数萤飞”,写的是江边的夜景。“灯烛荧荧照窗纸”,室内灯火通明,映照着窗户纸上的斑斑点点。室内外的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诗人在这幽静的环境中看书,但萤火虫的光闪烁不定,难以专注,于是他便抬头看看窗外,只见江面上,水光接天,一片茫茫。这时,一阵凉风吹来,诗人不禁打了个寒噤,于是又回到室内,继续看书。
“东风可是怜游子?”诗人由眼前的景象联想到自己的处境。他看到江上风劲,吹拂着水面,吹动诗句译文:江上秋色正清朗,炎热的暑气还未消歇,我仍在看书直到深夜。江上的秋风啊!请你别可怜我这位在外漂泊的游子吧!不要让我抬头看那圆月怀念远在家乡给我缝制衣服的母亲!赏析: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诗。《江上见月》是李白于开元十三年(725)流寓江南时作于当涂县(今属安徽)。当时李白因参与永王李璘案被流放夜郎(今四川奉节),行至当涂县,望见江上的秋月而写下这首七绝。(《唐宋诗醇》)
首句先写天气,次写时间;三、四句转写空间;再从空间转到时间;最后再回到空间。结构紧凑,层次分明。
景中含情。“秋色”二字概括出全篇的感情基调,是全篇的中心意象。“江上秋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