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昔南冠日,厓山恨未忘。
魂沉柴市月,泪尽蓟门霜。
白雁衔江草,黄龙逐海航。
中原冠剑在,歌舞待巫阳。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诗歌内容、手法赏析。本题属于基础题,考生要注意结合注释和注解理解诗句的意思。“谒文信国祠即柴市故迹”中的“谒”是拜访的意思;“柴市故迹”指的是柴市的遗迹。“忆昔南冠日,厓山恨未忘。”中的“南冠”指宋朝灭亡时被俘的宋将张世杰、陆秀夫等,他们被囚禁于燕京(今北京),被迫投降敌人,后被押到崖山(在今广东新会)上,受尽凌辱,自刎而死。“厓山”,位于广东省新会县南郊,又名“崖山”。

“魂沉柴市月,泪尽蓟门霜。”“魂沉”“泪尽”形容了诗人对南宋王朝的怀念。柴市,地名,在今南京市秦淮河以北。这里代指南京。蓟门,地名,在今北京市西南,因北接蓟州而得名。

“白雁衔江草,黄龙逐海航。”“白雁”指大雁。“黄龙”指龙舟。“江草”比喻南宋的江山。“海航”代指南宋灭亡后南方各地抗元义军的海上活动。这两句的意思是:大雁在长江中衔着江草,而金人却乘船追击南方的抗元义军。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南宋灭亡后抗元义军的怀念之情。

“中原冠剑在,歌舞待巫阳。”中原,指北宋灭亡后的中原地区,也泛指出兵北伐之地。“巫阳”,人名,相传为楚将屈原的弟子,曾学诵《天问》,后投汨罗江而死。后人称屈原为“屈子”或“骚经”,把《天问》称为《屈原赋》或《骚经》。这两句意思是:中原地区的冠冕宝剑还在,抗元将士们准备挥师北上,去收复失地。这两句表明了诗人对于南宋抗元义军的期盼之情。

【答案】

谒文信国祠即柴市故迹

忆昔南冠日,厓山恨未忘。

魂沉柴市月,泪尽蓟门霜。

白雁衔江草,黄龙逐海航。

中原冠剑在,歌舞待巫阳。

译文:

想起当年在南唐作俘虏的日子,崖山被金兵攻破时我悲痛欲绝。

我的魂魄仿佛沉落在柴市的明月之下,泪水已流尽了蓟门的寒霜。

大雁在长江中衔着江草,金军却在海上追击南方的抗元义军。

中原地区的冠冕宝剑还在,抗元将士们准备挥师北上,去收复失地。

赏析:

这首诗写于诗人出使金朝之后回到汴京时。诗人在《登封记游城南》诗中曾写过这样一段:“忆昔南冠日,厓山恨未忘。”“南冠”指宋末被俘的宋将张世杰、陆秀夫等人。他们被囚禁于燕京(今北京),被迫降敌,后被押到崖山,受尽欺凌,自缢而死。诗人对此耿耿于怀,所以有“厓山恨未忘”之句。

“魂沉柴市月,泪尽蓟门霜。”这两句写诗人对南宋王朝的追忆与悼念。柴市是南京的一个古地名,在今南京市秦淮河北岸。《金陵杂事》载“柴墟在城东五里,其水北达秦淮,南至江边,中有居民,谓之柴墟,亦曰柴市”,可见当时柴市是一个繁华的集市。据《建康实录》记载,宋端宗景炎元年(1276),宋亡,张世杰等拥立赵昺在福州登基,是为宋帝,年号祥兴。次年(1277),张世杰、陆秀夫等率部属由海道奔还临安(今杭州),行至镇江金山寺,见大势已去,遂以身殉难。不久,张世杰等的家属也相继自尽。因此诗所写当为诗人随宋恭帝南渡时之事。“魂沉柴市月,泪尽蓟门霜”就是用两个具体的自然景象来表达自己悲愤的心情。“柴市月”、“蓟门霜”分别指南京的秦淮河及北方的蓟门。这两个地方都是诗人记忆中的南宋故土,而如今则成为异族统治下的异地他乡。诗人的魂魄似乎已经沉落在那里,他的悲伤已化作满地的秋霜。诗人运用了象征的手法,借“魂沉”“泪尽”来表现自己的悲愤之情。这种写法,既富有诗意,又有很强的感染力。

“白雁衔江草,黄龙逐海航。”这两句是对南宋人民进行歌颂。“白雁”指大雁。“黄龙”指龙舟。“江草”喻指南宋的疆土。“海航”代指南宋灭亡后南方各地抗元义军的海上活动。诗人认为,南宋抗元的将领们仍会像古代的楚国大将屈原一样,继续高举抗元大旗,奋勇杀敌,恢复中原。诗人对南宋抗元将士的崇敬之情溢于言表。

“中原冠剑在,歌舞待巫阳。”中原,指北宋灭亡后的中原地区,也就是当时的南宋。诗人希望南宋的官兵们能早日恢复中原大地,重振中华雄风。诗人对南宋抗元将士的期望是殷切的。

全诗语言朴实无华,情感强烈真挚,充满了爱国激情。诗人在《登封记游城南》诗中写道:“吾闻古人有言,‘人生自古谁无死’?然临难苟免,非丈夫之所为也!余方思报国之志,何暇计生死乎?”诗人的这种思想感情贯穿在他的诗歌创作中。

【答案】

谒文信国祠即柴市故迹

忆昔南冠日,厓山恨未忘。

魂沉柴市月,泪尽蓟门霜。

白雁衔江草,黄龙逐海航。

中原冠剑在,歌舞待巫阳。

译文:

想起当年在南唐作俘虏的日子,崖山被金兵攻破时我悲痛欲绝。

我的魂魄仿佛沉落在柴市的明月之下,泪水已流尽了蓟门的寒霜。

大雁在长江中衔着江草,金军却在海上追击南方的抗元义军。

中原地区的冠冕宝剑还在,抗元将士们准备挥师北上,去收复失地。

赏析:

这首诗写于诗人出使金朝之后回到汴京时。诗人在《登封记游城南》诗中曾写过这样一段:“忆昔南冠日,厓山恨未忘。” “南冠”指宋末被俘的宋将张世杰、陆秀夫等人。他们被囚禁于燕京(今北京),被迫降敌,后被押到崖山,受尽欺凌,自缢而死。诗人对此耿耿于怀,所以有“厓山恨未忘”之句。

“魂沉柴市月,泪尽蓟门霜。”这两句写诗人对南宋王朝的追忆与悼念。柴市是南京的一个古地名,在今南京市秦淮河北岸。《金陵杂事》载“柴墟在城东五里,其水北达秦淮,南至江边,中有居民,谓之柴墟,亦曰柴市”,可见当时柴市是一个繁华的集市。据《建康实录》记载,宋端宗景炎元年(1276),宋亡,张世杰等拥立赵昺在福州登基,是为宋帝,年号祥兴。次年(1277),张世杰、陆秀夫等率部属由海道奔还临安(今杭州),行至镇江金山寺,见大势已去,遂以身殉难。不久,张世杰等的家属也相继自尽。因此诗所写当为诗人随宋恭帝南渡时之事。“魂沉柴市月,泪尽蓟门霜”就是用两个具体的自然景象来表达自己悲愤的心情。“柴市月”、“蓟门霜”分别指南京的秦淮河及北方的蓟门。这两个地方都是诗人记忆中的南宋故土,而如今则成为异族统治下的异地他乡。诗人的魂魄似乎已经沉落在那里,他的悲伤已化作满地的秋霜。诗人运用了象征的手法,借“魂沉”“泪尽”来表现自己的悲愤之情。这种写法,既富有诗意,又有很强的感染力。

“白雁衔江草,黄龙逐海航。”这两句是对南宋人民进行歌颂。“白雁”指大雁。“黄龙”指龙舟。“江草”喻指南宋的疆土。“海航”代指南宋灭亡后南方各地抗元义军的海上活动。诗人认为,南宋抗元的将领们仍会像古代的楚国大将屈原一样,继续高举抗元大旗,奋勇杀敌,恢复中原。诗人对南宋抗元将士的崇敬之情溢于言表。

“中原冠剑在,歌舞待巫阳。”中原,指北宋灭亡后的中原地区,也就是当时的南宋。诗人希望南宋的官兵们能早日恢复中原大地,重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