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经旧署郑公乡,南渡衣冠岁月长。
野火不惊焦处士,山云常护鲁灵光。
藤交瀑下窗犹暗,菊散霜前径未荒。
奇字只今邻禹穴,高楼还儗并梅梁。
【注释】
瑞室诗:指唐代诗人李商隐的《瑞应宫人歌》。这首诗是郑公(即郑畋,曾任宰相)在南渡期间所作的一首咏怀诗。“明经旧署郑公乡”,意思是郑公曾经任职于京城的明经书院;“南渡衣冠岁月长”指的是郑公南渡后所经历的那些年月。
野火不惊焦处士:处士,泛指有才德而隐居的人。这里用典指陶渊明。
山云常护鲁灵光:山云,暗指郑公的家乡山东(今山东济南);鲁灵光,指孔子曾为司寇,掌管刑狱之事,其庙在曲阜(今山东曲阜)。这里暗指郑公的家乡和故土。
藤交瀑下窗犹暗,菊散霜前径未荒:这两句写诗人居住环境的宁静幽雅。
奇字只今邻禹穴,高楼还儗并梅梁:这两句是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赏析】
这是一首怀念郑公的七绝诗。《全唐诗》录此诗时题作《瑞应宫人歌》,但郑公原诗无此名,当从《全唐诗》删去。郑公在南渡时所作的这首咏怀诗,表达了诗人对郑公的思念之情。首句点出诗人与郑公的同官关系;次句以“南渡”二字总领全篇,表明诗人因避乱而远离中原。以下四句写郑公离开京都后的流离颠沛,寄寓了诗人对郑公处境的同情。“野火不惊焦处士”,“焦处士”,指隐居在山野间的陶渊明。三、四两句的意思是:虽然遭遇战乱,野火燎原,但像陶渊明这样的隐居之士,依然安然自得,不为所动。“山云常护鲁灵光”,以山云喻郑公的故土。郑公的家乡在山东,这里暗指他怀念自己的家乡,也表达了郑公用“山云”来比喻他的故国。
中间四句,写景中见情,景随情生。首句“藤交瀑下”一句写景。藤萝交缠着瀑布,好像瀑布还在窗户下低垂。“犹暗”二字,把瀑布之高下分明写出,也把诗人的心境表露无遗。次句写景,写诗人居处的幽静。“菊散霜前”,写诗人在霜降之前就已将菊花散发到庭院之中,说明诗人的住处十分清雅。第三句“径未荒”,写诗人居处附近的小路还没有被杂草侵占。“未荒”二字,表现了诗人居处附近环境之美,也反映了诗人居处之雅。
末二句写诗人对故国的眷恋之情。“奇字只今邻禹穴”,写诗人怀念故地,想见到禹穴中保存至今的奇字。“禹穴”,传说大禹治水的遗迹,在会稽山。诗人想到自己现在居住在会稽山附近,不免产生一种亲切感,因而想象禹穴中的奇字一定还存在。末句“高楼还儗并梅梁”,写诗人怀念故地,想见到故地的高楼。梅梁,指晋王羲之曾在会稽山阴兰亭建“修竹茂林”,临流植梅,构木为梁,谓之“兰亭”。王羲之曾在这里宴集文人雅士,吟诗赋文,共叙友情。这里用“梅梁”代指会稽山。诗人看到故地如此美好,不禁油然而生一种怀念之情。
全诗以景衬情,以情映景,情景相融,情景相生,使诗歌意境深远、含蓄隽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