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台使者出东曹,揽辔宁知度岭劳。
蛮府凿关临万垒,汉兵横海发千艘。
铁冠道路清霜肃,铜柱风云白日高。
平越威名从此盛,渔樵今已息弓刀。

送郑兵宪克渐赴岭西

外台使者出东曹,揽辔宁知度岭劳。
蛮府凿开万垒关,汉兵横海发千艘。
铁冠道路清霜肃,铜柱风云白日高。
平越威名从此盛,渔樵今已息弓刀。
注释: 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对郑兵宪的祝贺和对他的未来的期望。首联写郑兵宪即将出使外台,他的职责是安抚蛮人,所以诗人说“外台使者出东曹”。颔联描绘郑兵宪出使蛮地,打通关隘、开辟道路的景象。颈联则写郑兵宪的威严与崇高形象。尾联写郑兵宪的功业将永载史册。

译文:

外台使者出东曹,手握缰绳却不知渡岭之苦。
蛮府凿开万垒关,汉兵横海发千艘。
铁冠道路清霜肃,铜柱风云白日高。
平越威名从此盛,渔樵今已息弓刀。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诗人通过描绘郑兵宪的功绩和形象,表达对其未来的祝愿和期望。首联直接点明了郑兵宪即将出使外台的事实,同时表达了诗人对于郑兵宪职责的理解——他需要去安抚蛮族,因此才会面临艰难的挑战。颔联进一步描绘了郑兵宪出使的过程。他不仅需要在蛮族地区打通道路,还可能需要面对种种艰难险阻。然而,郑兵宪以他的智慧和勇气,成功地完成了任务,使得万垒关得以开凿,汉兵得以横海而出。颈联则是对郑兵宪形象的高度概括和赞誉。他的威严与崇高,就像铁冠一般清霜肃然,如同铜柱般坚定不移。这样的形象,使得郑兵宪成为了一个令人敬畏的存在。而尾联则是一个总结,也是对郑兵宪过去功绩的肯定。他平定了越州,使得当地百姓得到了安宁,因此也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和敬仰。而如今,他已经结束了使命,可以回到故乡享受生活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