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邑溪山在,风尘寇盗馀。
长怀管宁去,未卜屈原居。
计拙忧虞剧,闲多礼法疏。
柴门春草满,惊捧故人书。

【注释】

寄旷知事伯逵四首:写给知友伯逵的四首诗。

郡邑:指州郡县城。

溪山在:指山川仍在。

风尘寇盗余:指战乱过后,百姓流离失所,国家动荡不安。

长怀:常怀,常常怀念。

管宁去:管宁是东汉末年人,与华歆同为北海郡(治所在无棣县,即今山东惠民、寿光一带),因志同道合而结为好友,后管宁隐居海岛,不愿出仕。

未卜屈原居: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大夫,因遭排挤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这里借屈原自喻,表示自己的前途未卜。

计拙忧虞剧:意谓自己的计划不高明,忧愁和麻烦就更多了。

闲多礼法疏:指闲暇无事时,礼仪法度就松弛了。

柴门:用柴草做的门。

春草满:春天的青草已经长得很高了。

惊捧故人书:形容自己惊喜地捧着朋友的信来看。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通过回忆与知交伯逵的交往,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厚友谊和美好祝愿。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感情真挚热烈。

开头两句写自己处在乱世之中,山河依旧,然而国破城荒,民不聊生,一片荒凉景象。“郡邑”句,点明自己身处的地点;“风尘寇盗余”,则写出自己所处的时代背景。这两句看似平淡,实则蕴含着深沉的感慨,反映了诗人对于国家命运的关心和忧虑。

中间两句,抒发了诗人对于知己的思念之情。诗人常怀管宁离去之念,但同时也担心自己的命运如同屈原一样,充满不确定性。这种担忧与思念交织在一起,使得诗人的心情显得十分复杂。

接下来四句,诗人进一步表达了自己的处境以及内心的矛盾。他认为自己的计划并不高明,因此常常感到忧愁和困扰;同时,他也认为闲暇无事时礼仪法度就会变得松弛。这种矛盾的心理反映了诗人对于世事的无奈和对于生活的迷茫。

最后两句,诗人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祝愿。他欣喜地捧着朋友的信来读,希望从中获取安慰和支持。这种情感表达虽然简单,但却充满了诚挚和温暖。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于国家、社会和个人命运的关注和思考。通过对友人的怀念和祝福,表达了诗人对于友情的珍视和对于未来的期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