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梦灯初破,寒窗雨渐疏。
已愁秋向夕,况苦雁无书。
异郡危新战,沧江倚旧庐。
老亲应散疾,藜杖到阶除。
【注释】
旅夕:即旅途的夜晚。
乡梦灯初破:家乡的灯火在破晓时分刚刚熄灭。
寒窗雨渐疏:窗外的雨渐渐停了。
已愁秋向夕:已经为秋天的到来而感到忧愁了(因为秋天,人们容易感伤,诗人此时更感伤)。
况苦雁无书:更何况又连信也收不到了。
异郡危新战:在异地要面对新的威胁和战斗。
沧江倚旧庐:在沧江边倚靠着过去的房子。沧江指沧浪之水,沧浪之水常泛指长江或江湖。
老亲应散疾,藜杖到阶除:家中的老亲也许都因疾病而去世了,自己只能靠拄着藜杖走下台阶。藜杖是草制的拐杖,藜是一种野草,所以用它来比喻老人。
【赏析】
此诗作于天宝十四载(755年),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杜甫由长安逃难至华州(今陕西华县),寓居华州城外的客舍。
首联“乡梦灯初破,寒窗雨渐疏”,写诗人离家后,每逢逢夜,总是梦见故乡的灯火,而当梦醒时,又是淅淅沥沥、绵绵细雨。这两句看似平淡无奇,却蕴含着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之情,以及他在外漂泊的孤独与寂寞。这种情感贯穿全诗,成为诗人创作的重要主题。
颔联“已愁秋向夕,况苦雁无书”,进一步抒发了诗人的思乡情绪。诗人不仅担心秋日的到来,更担忧秋天里连一封家书都无法收到。这是因为他在途中奔波劳累,身体疲惫,再加上战事紧张,使得收不到家书也就不足为奇了。这两句诗既写出了诗人的孤独无助,又表现了他对未来的忧虑和不安。
颈联“异郡危新战,沧江倚旧庐”,诗人以“异郡”和“沧江”为背景,描绘了自己身处乱世中的艰难处境。诗人在异地面临着新的威胁和战斗,而在沧江之滨则只能依靠着过去的家宅度过余生。这里的“新战”和“旧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诗人内心的无奈与悲凉。
尾联“老亲应散疾,藜杖到阶除”,进一步表达了诗人的思念之情。诗人担心家中的老亲人都已经离世,只剩下他一个人孤苦伶仃地生活在这个世上。而他自己则只能用藜杖拄着下台阶,形容他的身体状况已经非常糟糕了。这两句诗既表现了诗人的哀婉,又流露出他的坚定信念。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之情以及对生活的感悟。同时,诗中的意象丰富多样,如“乡梦”、“寒窗”、“秋夕”、“雁无书”、“异郡”、“沧江”等,都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使整首诗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深沉的情感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