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卒还相失,艰危独后来。
乱山当日暮,长路入风埃。
攘攘从谁问,沈沈只自摧。
逢迎忽惊喜,相顾歘兴哀。
【注释】
江口:今四川宜宾南,长江与岷江汇合处。东原:指四川东部地区。
仓卒:匆忙,仓促。从谁问:向谁说。沈沈:深沉的样子。
攘攘:纷乱的样子。逢迎:迎合,讨好。
【赏析】
本诗是杜甫在安史之乱中的一首记事诗,作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春。当时杜甫流落蜀中,为避战乱,携妻带子进入山道,途中妻子走散,后重逢而复聚,此篇即是写其时事之作。全诗四句,每句七字,共二百八十一个字,结构上前后两联对仗严密工稳,形式整齐划一。首联两句叙事,颔、颈两联写相逢,末联写别时。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等手法灵活运用,使全诗情韵深长,意境开阔。
开头两句“兵破江口途趋东原挈妻子入山道次相失复聚”交代了诗人流离失所的经过。首句“兵破”,说明战事紧急;次句写诗人为躲避战祸而避难于东原,“挈妻子”三字,生动传神地写出了诗人流离他乡的凄苦心境。第三句紧承次句,点明诗人为躲避战祸而避难于东原,“挈妻子”三字,既表现了诗人流离他乡的凄苦心境,又暗示出诗人为国为民而奔走忙碌的高尚品质。第四句“道次相失复聚”,则表明诗人在避难途中与妻子失散后又重新团聚。
前六句叙事写景,中间两句“仓卒还相失,艰危独后来”,则以简炼的文字交代了诗人流离失所的原因。这两句是全篇的关键所在,也是全诗的重点所在。诗人用“仓卒”、“艰危”两个词组概括了自己的经历,表现出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关心,同时也表现出了诗人在国难面前的忧国忧民情怀。
“乱山当日暮,长路入风埃”两句则描写了诗人在山中行走的情景。这两句是全篇的重点,也是全诗的高潮所在。这两句通过“乱山”和“长路”这两个意象,描绘出一幅苍茫悲壮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在乱世中的孤独和无奈。
“攘攘从谁问,沈沈只自摧”两句则是诗人在山中行走时的所见所感。这两句既反映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冲突,也揭示了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挣扎。这两句既是全诗的收尾,也是全诗的升华。
最后两句“逢迎忽惊喜,相顾歘兴哀”则是诗人在山中行走时的内心体验。这两句通过“欢喜”“悲伤”两个情感的对比,表现出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这两句既是全诗的结尾,也是全诗的升华。
这首诗通过诗人在战乱中的遭遇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在乱世中的孤独、无奈和忧国忧民的情怀。同时,这首诗也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和内心情感的抒发,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和命运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