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鸟冥冥故不喧,江涛呼泡歘飞翻。
浮云北去万马急,落日西沉千树昏。
风卷虹光穿乱石,山围雨气幂荒村。
野人欲睡还惊起,收拾残书自掩门。
注释:
江上风雨骤作,飞鸟冥冥故不喧。江上的风雨突然袭来,飞鸟在暗夜中因此并不发出声响。
江涛呼泡歘飞翻。江水拍击着岸边的石崖,掀起巨大的波浪。
浮云北去万马急,落日西沉千树昏。白云飘散,像万匹马奔腾而过;夕阳西下,树木变得昏暗无光。
风卷虹光穿乱石,山围雨气幂荒村。狂风席卷彩虹的光芒,穿过乱石嶙峋的山间小路;山间的雾气笼罩着荒废的村庄。
野人欲睡还惊起,收拾残书自掩门。一个隐士想要睡去,却又被惊醒,他收拾好残破的书籍后,关上了家门。
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诗,诗人通过描绘一幅江边暴风雨的景象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和情绪。
首句“江上风雨骤作”直接点明了诗的主题——风雨交加。这种天气常常引发人们的情绪波动,诗人在这里用“骤作”二字来形容,生动地传达了风雨的突然性。
第二句“飞鸟冥冥故不喧”,描绘了在风雨中,鸟儿们似乎也感受到了某种不安,因此不再喧闹。这里的“冥冥”形容鸟儿在风雨中显得模糊不清,而“故不喧”则表达了鸟儿们的安静与沉稳,与前面的“骤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第三、四两句“江涛呼泡歘飞翻。浮云北去万马急,落日西沉千树昏。”继续展开对风雨景象的描绘。这里,诗人用“呼泡”形容江水拍击石崖时发出的声响,仿佛是在怒吼;用“歘飞翻”来形容浪花翻滚的情景,形象地展现了江水的动态美。同时,“浮云北去万马急”则将云朵比作疾驰而过的万马,形象地描绘了云层移动的速度和力量;而“落日西沉千树昏”则是对夕阳西下时分的描写,通过“昏”字表达了树木因落日而变得暗淡无光的景象。这些诗句共同构成了一副气势磅礴、生动传神的风雨图。
第五句“风卷虹光穿乱石”引入了新的元素——风。风卷起了彩虹的光晕,穿透了乱石嶙峋的山峰,这一画面既富有想象力又充满了诗意。同时,“穿乱石”这个动作细节也增添了诗句的节奏感和动感。
第六句“山围雨气幂荒村”进一步扩展了场景,将雨气笼罩的村庄描绘得如同被群山所环绕一般幽深莫测。这里的“幂”字用得十分巧妙,不仅形象地描绘了雨气密布的景象,还给人一种神秘莫测的感觉。
第七句“野人欲睡还惊起”以“野人”作为主角,描绘了他在风雨中辗转反侧、难以入睡的状态。这里的“野人”并非指某个具体的人物,而是指那些在大自然面前感到渺小无力的人。他们的内心深处可能隐藏着对自然力量的恐惧和敬畏之情。
第八句“收拾残书自掩门”则是对前文情感的收束。诗人在风雨中辗转反侧,无法入睡,于是只好收拾残破的书籍,关上家门。这一举动象征着他内心对现实的不满和逃避,同时也暗示了他对未来的担忧和焦虑。整首诗通过描绘江上风雨的景象以及诗人在其中的感受和行为,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生活的无奈和感慨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