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峰杂遝共趋奔,两水萦回相吐吞。
树根尽迸石上走,山脚直下溪中蹲。
青烟僧舍高低屋,黄叶人家远近村。
闻有桃花垄上路,仙游何必问秦源。

【注释】

入两小口,即指进入两小道。将过东坑,即从东边经过。两小口,小路。将,将要。过,经过。东坑,地名。

群峰杂遝,群山重叠交错。共趋奔,一同奔赴。两水,指左右两条溪流。萦回,回旋环绕。吐吞,相互吞吐。相吐吞,相互吞吐。

树根尽迸石上走,树木的根须全都长在石头上爬着。树根,树的根部。迸,冒出。石上走,生长在石头上。

山脚直下溪中蹲,山脚直下溪水中蹲着。直下,一直向下延伸。溪中蹲,在山脚下溪水中蹲着。

青烟,青烟缭绕。僧舍,寺庙。高低屋,高低有致的屋檐。黄叶,树叶变黄。人家,房屋。远近村,远处的村庄。

闻有桃花垄上路,听说那里有桃树林。垄上,田间的垄。

仙游何必问秦源,仙境漫游,何必去问他从哪里来的源头?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写景诗。诗人通过描写山水景色,抒发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之情和追求自然美景的愿望。

首句“入两小口将过东坑”,描绘了一幅山水画卷。小径蜿蜒曲折,仿佛是一条通向远方的道路,让人感到一种神秘而美丽的氛围。

第二句“群峰杂遝共趋奔,两水萦回相吐吞。”则展现了一幅更加生动的画面。群山如同一群奔腾的马匹,竞相奔向东方;溪流则像两条蜿蜒的龙,相互缠绕、吐纳。这里的“奔”、“吐”二字,形象地描绘出山与水的动态美。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第三句“树根尽迸石上走,山脚直下溪中蹲。”则进一步描绘了山石和溪水的细腻之美。树根在岩石上攀爬,仿佛在寻找生机;而山脚则直插溪水中,给人一种坚韧不拔的力量感。这两句诗不仅描绘了山水的形态,还通过细节的刻画,传达出诗人对自然的独特见解和情感表达。

接下来的句子“青烟僧舍高低屋,黄叶人家远近村。”则转向了人文景观。诗人的视线由山川转向了人间生活。青烟缭绕的寺庙和高低有致的屋檐,构成了一幅宁静而又神秘的画面;而远处的村庄里,黄叶飘落的景象则增添了一份秋意浓浓的诗意。

最后一句“闻有桃花垄上路,仙游何必问秦源。”则是整首诗的点睛之笔。这里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手法。他并没有直接询问仙游的来源地,而是说:“闻有桃花垄上路”,仿佛听到了桃花源的消息,就足以让人心生向往。这样的表达既富有哲理意味,又充满了浪漫气息。

此诗以山水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同时,诗人的情感表达也充满了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理想境界的追求。整首诗既富有画面感,又富有诗意,堪称佳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