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郎庭前双桂树,我一见之消百忧。亭亭车盖立清昼,瑟瑟雾雨含清秋。
东偏一株极偃蹇,苔藓半面青相樛。西偏一株亦惨淡,云中倒挂珊瑚钩。
青蛟晓蜕腥雨湿,黑蜧夜斗苍烟愁。开轩宴我坐其下,上有鸣鸟声和柔。
沈阴满地不见日,石池之冰光浏浏。清霄叶落玄鹤舞,八月花发山翁留。
我惭学仙苦不早,安得御子昆仑丘。便当吹笛明月底,坐看玉宇寒飕飕。
人间双桂有如此,气节岂肯卑微休。呜呼气节岂肯卑微休,小山之隐兮毋相求。

诗名:双桂歌为杨彦初作

原诗

杨郎庭前双桂树,我一见之消百忧。
亭亭车盖立清昼,瑟瑟雾雨含清秋。
东偏一株极偃蹇,苔藓半面青相樛。
西偏一株亦惨淡,云中倒挂珊瑚钩。
青蛟晓蜕腥雨湿,黑蜧夜斗苍烟愁。
开轩宴我坐其下,上有鸣鸟声和柔。
沈阴满地不见日,石池之冰光浏浏。
清霄叶落玄鹤舞,八月花发山翁留。
我惭学仙苦不早,安得御子昆仑丘。
便当吹笛明月底,坐看玉宇寒颼飕。
人间双桂有如此,气节岂肯卑微休。
呜呼气节岂肯卑微休,小山之隐兮毋相求。

译文

在杨郎的庭院前,有两株挺拔的桂花树,我一见到它们就消除了所有的忧愁。阳光下的桂树亭亭如盖,清凉的早晨笼罩着清新的早晨。东边一棵极为高耸,而西边一棵则显得稍显低矮,两者都覆盖着一层薄薄的苔藓,仿佛在相互依偎。西边的那棵更加萧条,云雾之中,仿佛倒挂着一串珊瑚。清晨,一只青蛟蜕去旧皮沐浴在腥雨中,黑夜中,一只黑蜧与烟雾搏斗。我打开窗户宴饮其中,听到鸟儿的歌声温柔和谐。浓重的阴云覆盖大地,看不到太阳,石池的冰面上反射出了明亮的月光。清幽的高处,秋天的叶子纷纷落下,山上的老人依旧留连不去。我感到惭愧,因为一直追求修仙,却从未及早开始;我又怎能像那些神仙一样飞升昆仑呢?就在明天的明月之夜,我将吹响长笛,静静地坐在玉宇之下,看着寒冷的气息穿透心扉。在人世间,这样的双桂是多么难得啊!它们的气节决不会卑微,不会放弃自己的立场。

赏析

这首诗是明朝诗人刘崧的作品,以赞美双桂的高洁品质和坚韧不屈的精神为主题。诗中通过对杨郎庭院前两株桂花树的生动描绘,展现了桂花的独特魅力和生命力。同时,诗人也通过细腻的笔触,表达了对人生、对社会、对自然的独特感受和思考。

首联“杨郎庭前双桂树,我一见之消百忧。”以简洁的语言点题,直接引入了主体对象——两株桂花树。这种开头方式使得全诗的主题一目了然。接着,诗人通过具体的景象和细节描写,进一步展现了桂花树的美丽与独特性。

颔联“亭亭车盖立清昼,瑟瑟雾雨含清秋。”将桂花比作亭亭的车盖,形象地描绘了桂花在阳光下的明亮和清新。同时,“瑟瑟雾雨”则巧妙地表现了桂花在秋天雨中的韵味和美丽。颈联“东偏一株极偃蹇,苔藓半清青相樛。”和“西偏一株亦惨淡,云中倒挂珊瑚钩。”分别从不同角度描述了桂花的不同形态和风貌,既有峻峭挺拔的,也有低矮婉转的,更有云雾缠绕、犹如珊瑚般倒挂的。这些生动的描写,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香气和色彩的桂花世界之中。

尾联“我惭学仙苦不早,安得御子昆仑丘。”更是将主题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诗人不仅赞美了桂花的气节和精神,还借此表达了自己对修仙之路的向往和无奈。最后两句“便当吹笛明月底,坐看玉宇寒颼飕”则将这种向往和无奈转化为一种期待和憧憬。在这里,诗人似乎已经看到了自己在未来某个月色朦胧的夜晚,吹奏着笛子,独自坐在玉宇之下的情景。

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既展示了桂花的美丽与独特性,又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和思想。它不仅是一首咏物诗,更是一种对生活、对自然、对理想的深刻探索和表达。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