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年寇逼西昌门,寇来愈近人愈奔。
胡郎愤拥长戈出,三人同行一人逸。
贼驰高马先入城,胡郎扑贼绝马缨。
大呼陈郎急缚贼,自夺贼马归行营。
行营主将气如虎,献马俘囚万夫舞。
陈郎受赏胡郎辞,誓立奇功报官府。
时平事远名空存,主将身没功谁论。
猖狂扼腕诋时事,有身虽贫宁畏死。
武山落日金钲红,至今杀气蟠秋空。
东家得官金满带,叹息胡郎打牌卖。
【注释】
①寇:指入侵者。西昌门:指唐长安城西门,为长安城的要地。寇逼西昌门,指安禄山叛军攻入长安。②长戈:长柄大刀。③逸:逃跑。④贼:指叛军。⑤扑:打。⑥急:赶紧。⑦缚:捆绑。⑧陈郎:指诗人自己。胡郎:指诗人的朋友或熟人,这里泛指敌人。⑨辞:推辞。⑩报官府:为官府立功。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写于天宝十五年(756年)安史之乱期间的作品。诗中叙述了诗人在乱军中奋力作战、奋勇杀敌的场面,表现了他不怕牺牲、敢于斗争的精神。诗共八句,每两句为一句,可分作四段。
第一段:“往年寇逼西昌门,寇来愈近人愈奔。”这是说以前敌人一直逼近长安城,人们越是靠近城门越加慌乱,纷纷逃命。“西昌”,指唐长安城西门。
第二段:“胡郎愤拥长戈出,三人同行一人逸。”这是说胡郎愤怒地把长戟握在手中冲出来,但三个伙伴中只有一个幸免于难,其余两个都被敌军抓走了。“胡郎”,指诗人的朋友或熟人,这里泛指敌人。“长戈”,古代的一种长柄兵器,这里泛指武器。“三人同行一人逸”,即三个伙伴中只有一个人活着回来了,而其他两个人却被抓去当兵了。
第三段:“贼驰高马先入城,胡郎扑贼绝马缨。”这是说叛军骑着高头大马率先冲进城内,胡郎拼命扑向叛军,把敌人的战马缰绳都弄断了。“贼驰”指叛军骑马奔驰着冲进城里,“绝马缨”即把敌人战马的缰绳都扯断了。
第四段:“大呼陈郎急缚贼,自夺贼马归行营。”这是说当叛军进城后,有人大声呼叫陈郎赶快抓住叛军,并抢过他们的马回自己的部队去。“陈郎”,指作者自己。“急缚贼”,意思是要迅速抓住叛军。“自夺贼马归行营”即自己夺过敌人的马跑回去。
第五段:“行营主将气如虎,献马俘囚万夫舞。”这是说行营的主将气势威猛得像老虎一样,俘虏了敌人,把敌人押到军营里让士兵们欢庆跳舞,欢呼胜利。“行营”指临时驻扎的军队。“主将”指行营的主官。“献马俘囚”即俘虏了敌人的马和囚犯。“万夫舞”即让士兵们欢呼雀跃地跳舞。
第六段:“陈郎受赏胡郎辞,誓立奇功报官府。”这是说陈郎受到赏赐,而胡郎则表示要替朝廷立下奇功,报答官府的养育之恩。“陈郎”指诗人自己。“受赏”指被朝廷奖赏。“胡郎”指作者的朋友或熟人,这里泛指敌人。“誓立奇功报官府”即誓言立下奇功,报答朝廷的养育之恩。
第七段:“时平事远名空存,主将身没功谁论。”这是说天下太平的时候已经过去了,现在的事也遥远了,而自己的名声也已经消失了,主将死了也没有人再议论他的功劳。这几句表达了诗人对当时战争的悲叹和对主将的思念之情。
第八段:“猖狂扼腕诋时事,有身虽贫宁畏死。”这是说有些人狂妄自大,拍着胸脯指责时事;即使身无分文,也宁愿去死。这几句表达了诗人对当时一些无耻之徒的鄙视之情。
第九段:“武山落日金钲红,至今杀气蟠秋空。”这是说武山山上夕阳西下,红色的旌旗在秋风中飘荡,至今仍然弥漫着杀气笼罩着天空。这几句描绘了安史之乱时期的景象。
第十段:“东家得官金满带,叹息胡郎打牌卖。”这是说有的人家得了官职,腰缠万贯,而诗人却只能打牌卖艺谋生。这几句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命运的感慨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