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山戴石石角倾,偃树杂出如幢旌。
青天微茫晓色动,雨气合沓千峰晴。
野桥西边有村路,之子鸣鞘踏云去。
重岩花发似闻香,隔水莺啼不知处。
东南连年飞战尘,如此山水何清新。
石田到处长荆棘,岂有荷耒春耕人。
我昨西游登武姥,手抉云霞望仙府。
把酒忽逢东海生,醉卧溪南紫萝雨。
紫萝阴阴覆岩扉,十日寻幽行未归。
云峰流泉半空落,六月飞雪沾人衣。
拂衣归隐知何日,却对画图心若失。
不闻流水渡溪还,时见浮云向山出。
怀哉桃花修竹林,江海秋高烟雾深。
岂无耕钓在田野,谁识悠悠沮溺心。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春日溪山的图画,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将自然景观与人物情感融为一体,展现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

我们看到“土山戴石石角倾,偃树杂出如幢旌。”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座山的外貌。“土山”指的是山脚下的土地,而“石角倾”则形象地描绘了岩石的尖锐边缘。接着,“偃树杂出如幢旌”进一步描绘了树木的形态和布局。这里的“偃树”指低垂的树木,而“如幢旌”则形容这些树木的姿态各异,如同古代战争中的旗帜一般。

我们看到“青天微茫晓色动,雨气合沓千峰晴。”这两句诗描绘了清晨的景象。“青天微茫”形容天空的颜色,而“晓色动”则描述了黎明时分的光线变化。紧接着,“雨气合沓千峰晴”则描绘了雨后的景象,雨气笼罩着千座山峰,使整个画面显得清新明亮。

我们看到“野桥西边有村路,之子鸣鞘踏云去。”这两句诗描述了一条乡村小路和一位年轻人的形象。“野桥西边有村路”描绘了乡村的小路,而“之子鸣鞘踏云去”则描绘了年轻人骑在马上的情景,仿佛要踏着云朵离开。

我们看到“重岩花发似闻香,隔水莺啼不知处。”这两句诗描绘了山林中的景象。“重岩花发”形容山上的花朵盛开,而“隔水莺啼不知处”则描绘了隔岸传来的莺鸟叫声,让人感到神秘莫测。

我们看到“东南连年飞战尘,如此山水何清新。”这两句诗表达了对战争带来的污染和破坏的感慨。“东南连年飞战尘”形容战争持续多年,导致大地被尘埃覆盖,而“如此山水何清新”则表达了对美好自然环境的向往和赞美。

再接着,我们看到“石田到处长荆棘,岂有荷耒春耕人。”这两句诗描绘了农田的景象。“石田到处长荆棘”形容田间的荆棘丛生,而“岂有荷耒春耕人”则表达了对农民辛勤耕作的赞美,同时也反映了战乱给农业生产带来的困难。

我们看到“我昨西游登武姥,手抉云霞望仙府。”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我昨西游登武姥”描述了作者昨天游览了武当山的经历,而“手抉云霞望仙府”则表达了他对神仙生活的渴望和追求。

这首诗以生动的画面和细腻的情感描绘了自然景观和人物情感,展现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同时,诗歌也表达了对战争带来的破坏和环境污染的担忧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