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海当年别思频,风烟澒洞渺无津。
每缘旧事悲隍鹿,谁遣馀波及涸鳞。
天末龙光悬紫气,途长骥足动清尘。
干城此日功逾懋,萍梗他乡遇转亲。
【注释】
闽海:指福建沿海的海域。别思频:离别之思频频。澒洞:辽阔,无边无际。津:渡口,码头。隍鹿:指晋代张华《博物志》中记载的一只被囚禁在狱中的白鹿。涸鳞:指干涸的水塘里的鱼。龙光:指龙气,皇帝出行时所乘仪仗中龙形旗帜上的龙形标志,此处指皇帝的旌旗。干城:古称长城,此处指边防重地。功逾懋:功劳超过一般的人。萍梗:比喻飘泊不定的人。遇转亲:遇到知己,得到帮助。
【赏析】
首联“闽海当年别思频,风烟澒洞渺无津”写诗人与徐仲仁在闽海分别后,彼此思念之情难以抑制。“闽海”,指南海;“当年”,指别离之时;“别思频”,指离别之思频频;“风烟”、“澒洞”是形容大海的壮阔、浩瀚;“津”,渡口,码头。此联写景开阔而浑茫,为全诗定下了悲凉慷慨的基调。
颔联“每缘旧事悲隍鹿,谁遣馀波及涸鳞”紧承上句,写诗人因怀念故人而感伤不已,联想到历史上的典故。“隍”,即圈养兽类用的栅栏;“余波”,指水退去后留下的痕迹;“涸鳞”,指干涸的水塘里的鱼(喻指朋友);“谁遣”,指谁让人;“洎”即及。此联承接上一句,抒发对友人的深情厚意,表达了对故人的思念和牵挂。
颈联“天末龙光悬紫气,途长骥足动清尘”进一步写景,渲染了作者送别徐仲仁时的豪迈情怀。“天末”,指天边;“龙光”、“紫气”皆喻皇帝的仪仗;“途长”,指旅途遥远;“骥足”指徐仲仁,暗含徐仲仁有卓越的才能。此联以景衬情,通过描写壮观的自然景象表现了诗人豪放不羁的性格。
尾联“干城此日功逾懋,萍梗他乡遇转亲”收束全诗,总结全文。“干城”,指坚固的城墙,此处用来形容徐仲仁保卫国家的功绩卓著;“萍梗他乡遇转亲”,意思是说虽然自己漂泊在外,但遇到了徐仲仁这样的知己良朋,就像久别的亲人重逢一样感到亲切可亲。此联既赞美了徐仲仁为国家所作的贡献,又表达了诗人与徐仲仁之间深厚的友情。
这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感情真挚,表达了诗人与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以及对自己漂泊生活的一种无奈感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值得人们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