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时难道少知音,入奏看君赋上林。
吴苑未须怜紫玉,燕台元重结黄金。
由来乐地因名教,谁识华园足会心。
鹦鹉才高堪自爱,壮图端不误朝簪。
【注释】
清时:指清明的时代。难道:是否。入奏:进入朝廷,向皇帝献赋作诗等。看君:看你。上林:汉武帝所建宫庭名,在今陕西长安县南。紫玉:美玉名。燕台:汉宫殿名,故址在今河北易水之北。结黄金:用黄金铸成。由来:自古以来。乐地:安乐之地。名教:封建道德规范。华园:美丽的园林。会心:相互理解。鹦鹉:一种鸟类。自爱:自我欣赏。壮图:远大的志向。端:一定,肯定。误朝簪:耽误了戴朝帽。
【赏析】
《送韩孟郁春试》是一首送别之作。诗人在这首诗中以送别为题,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同时也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苦闷与悲慨。
首联“清时岂少知音”,意谓当世并不缺少知音。这既是对友人的劝勉,又是诗人自己怀才不遇时的自慰。诗人虽未明言自己怀才未遇的原因,但通过这句自谦的话却透露出自己怀才不遇的原因。
颔联“吴苑未须怜紫玉”,意谓吴苑(春秋时代吴国的都城)也不需要怜惜紫色的美玉;燕台(秦汉时代的燕国和汉代的燕郡)也不必羡慕黄金。诗人在这里用“紫玉”和“黄金”比喻人才,意思是说,即使像吴苑那样的地方,也用不着怜惜紫色的美玉;即使像燕台那样的地方,也没必要羡慕黄金。
颈联“由来乐地因名教,谁识华园足会心”,是全诗的关键所在。“由来乐地因名教,谁识华园足会心”,意为自古安乐之地都是因为遵循着封建的道德规范,而那些懂得欣赏美好园林的人自然也会懂得相互理解和互相沟通。这两句诗是诗人对前两联内容的总结。诗人借送别之际,勉励韩孟去京城参加春天的考试。韩孟虽然才高八斗,但在政治上却没有得到重用,所以只能到京城参加春考。诗人认为,既然韩孟有才华,就一定会在京城取得好成绩;而京城正是一个可以发挥他才华的好地方,因此,他应该去那里参加春考,并一定能取得好成绩。
尾联“鹦鹉才高堪自爱,壮图端不误朝簪”,是诗人对韩孟的祝愿和鼓励。“鹦鹉”句,意谓鹦鹉虽然能够鸣叫,但却不是真正懂得语言的人。“壮图”句,意为大丈夫应该有远大的抱负。尾联两句是诗人对韩孟的祝愿和鼓励,也是诗人自己对生活的态度和追求。诗人虽然怀才不遇,但仍然保持着乐观的心态,相信只要努力,总会有一天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