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累丘墓扫西原,寒食清明又一年。
好木青黄多自累,野花红白更谁怜。
种桃遁世今何处,辟榖长生亦偶然。
不待蓍龟推倚伏,眼中海水换桑田。
【注释】
累累丘墓:指累累如丘的坟墓。西原:指墓地所在地,泛指墓地。青黄:树木初生与老熟之色。自累:自受牵连、拖累。野花:山野里的小草和野花。红白:指野花的颜色。种桃遁世:隐居不问世事。辟榖:指吃谷子,即不吃五谷杂粮以求长生。蓍龟:古代占卜工具,用蓍草或龟甲占卜吉凶。倚伏:犹言兴衰盛衰。眼中海水换桑田:比喻世事变化无常,沧海变作桑田。
【赏析一】
首联:“累累丘墓扫西原,寒食清明又一年。”
“寒食”为清明节前一二日,古人以禁火冷食来纪念介子推等忠义之士。“扫西原”,即清除墓地上的草木,表明诗人对死者表示悼念之情,同时暗含了对生死观念的反思。“又一年”三字,既表达了岁月更迭,又暗示了人生易逝,世事无常的哲理。
颔联:“好木青黄多自累,野花红白更谁怜。”
此联通过对比手法,抒发了作者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好木”指那些生长得枝繁叶茂的树木,它们虽然受到风雨的吹打而枝叶零落,但依然挺立不倒;而野花则因无人欣赏而被随意丢弃在角落里,无人问津。这两句诗通过对这两种植物的描写,寓意着生命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命运和价值取向。
颈联:“种桃遁世今何处,辟榖长生亦偶然。”
“种桃遁世”指的是隐居避世的生活态度,意指那些不愿在尘世中争名夺利的人选择远离喧嚣,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安宁。然而,这种生活方式是否真的能带来真正的幸福,诗人并未给出明确的答案。而“辟榖长生”则是一种追求长生不老的幻想,诗人对此也持有保留意见,认为这种追求可能只是一种偶然的机遇,而非真正可以实现的目标。
尾联:“不待蓍龟推倚伏,眼中海水换桑田。”
尾联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诗人在这里表达了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他认为,世间万物的兴衰盛衰都是自然规律使然,无需过分迷信占卜和算命。同时,他也意识到世事变化无常,就如同海水的变迁一样,难以捉摸。因此,他主张要顺应自然,珍惜眼前的美好时光,不要过于执着于功名利禄的追求。
【赏析二】
这首诗是一首咏史抒怀之作。诗人通过对寒食节这一传统的节日背景的描绘,引出了对生死观、名利观的思考,同时也表达了对社会现状的担忧和对人生命运的感慨。
首联“累累丘墓扫西原,寒食清明又一年。”描绘了一幅清明时节扫墓的场景,同时也暗示了生死无常的哲理。诗人通过对墓地的描述,引发了对生死话题的深入思考。
颔联“好木青黄多自累,野花红白更谁怜。”则是对生命价值的追问。诗人通过对比好木与野花的不同命运,探讨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所在。
颈联“种桃遁世今何处,辟榖长生亦偶然。”进一步展开了对隐逸生活与长生不老的探索。诗人对于种桃遁世的生活态度持保留意见,认为这种生活方式未必能带来真正的幸福。而对于辟榖长生的追求,诗人则表现出一种怀疑的态度,认为是偶然的机会而非必然的结果。
尾联“不待蓍龟推倚伏,眼中海水换桑田。”则是对世事沧桑的一种感慨。诗人认为,世间万物的变化都是自然规律使然,无需过分迷信占卜和算命。同时,他也意识到世事变化无常,就如同海水的变迁一样,难以捉摸。因此,他主张要顺应自然,珍惜眼前的美好时光,不要过于执着于功名利禄的追求。
整首诗语言简练而富有哲理,通过对寒食节这一传统节日背景的描绘,引出了对生死话题的深入思考以及对社会现状的担忧和对人生命运的感慨。同时,诗人也展现出了一种超越世俗、追求真理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