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秋已肃,北风卷黄埃。
欻兹数百骑,夜过长城来。
我公调兵食,惨淡旌旗开。
前驱初出塞,黠虏惊且猜。
平生职方略,声彻单于台。
况兹仗忠义,山岳可使摧。
乃知折冲具,庙胜先抡才。
吁嗟秦汉时,无策良可哀。

【注释】

肃:严肃。黄埃(yān):指飞扬的尘土。欻(xū):形容迅速。黠虏:狡猾的敌人。仗:凭借。庙胜:指用兵前周密的谋划和准备。折冲(chè chóu)具:用以抵御敌人的兵器。《史记·平津侯列传》:“天下匈匈数岁, 然莫之能破者,何也? 盖天子且以十数,而其兵不能当敌。”

《孙子·谋攻篇》说:“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庙算”一词,即指战争前的周密策划。

吁嗟:叹息。秦汉时:秦朝和汉朝。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也是一首赠别诗。诗人与刘东山先生是朋友、知己。在临别之际,诗人作此诗赠予他。全诗写离别之情,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首联起兴,点明题旨。诗人先写七月秋高气爽之时,北风卷起了漫天黄尘,为送别刘东山先生作铺垫。

颔联动笔写饯行,点明饯行的地点是在长城。

颈联写饯行。诗人先写刘东山调集军队,征发粮饷,旌旗招展,军容威武。再写刘东山率领大军夜渡长城,杀奔敌营,敌军大惊。最后一句说:你一生有职方大略,声名传到了匈奴单于那里。这一句既表现了刘东山的英勇善战,又赞美他的智勇双全。

尾联写饯行。诗人说:只有懂得用兵之道的人,才能战胜敌人;如果不知道如何用兵,那么即使有泰山一样的高山也可以被敌人摧毁。这就进一步表达了对友人的祝愿。

这首诗是送别之作,但并没有直接写到送行,而是从饯行开始写起的。诗中的饯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饯饮,而是送别,送刘东山先生赴边关抗击匈奴。诗中写饯行,正是为了写饯行,使送别之意更突出,更集中。

这首诗的写法很有特色。它不直抒胸臆,而是采用借景抒情的方法,让自然景物和人物行动自然地表现出来,从而表达出真挚的情感。首联写饯行的环境气氛;颔联写饯行时的盛况;颈联写饯行后的紧张战斗;尾联则把希望寄托在未来的战斗中,表现出诗人对刘东山的期望。整首诗结构紧凑严密,脉络分明,层次清晰,意境雄浑壮阔,气势磅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