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徒来何迟,胡马已无迹。
传闻夜来雨,虏窟水三尺。
皇灵畅无外,嗟尔忍为逆。
岂无嫖姚将,不杀乃奇画。
常忧六月师,须令十年积。
诗歌逐句释义及赏析
七月秋已肃,北风卷黄埃。
译文: 七月的秋天已经到来,北风吹起漫天尘埃。
赏析: 这句诗描绘了边塞秋季的苍凉景象。七月秋已肃,指的是七月时节,秋风萧瑟,天气已渐入深秋。北风卷黄埃则表现了北风强劲,吹得黄沙漫天的景象,生动地勾勒出边塞荒凉、艰苦的氛围。
欻兹数百骑,夜过长城来。
译文: 突然间几百名骑兵从黑暗中快速通过,夜晚穿过长城而来。
赏析: 这句诗通过“欻兹”和“数百骑”等词,形象地描绘出了军队夜行的场景。数百骑的突然出现和夜间行军的动作,展现了军队迅速且隐秘的特点。而夜过长城来则更增添了一种紧迫感和神秘色彩,让人感受到战争的紧张气氛。
我公调兵食,惨淡旌旗开。
译文: 我公调动士兵和物资,旗帜在昏暗中展开。
赏析: 这句诗通过“惨淡旌旗”四字表达了战争期间军纪严明、准备充分的状态。惨淡形容军容之不整,旗帜在昏暗中打开则表现出军队在黑夜中的隐蔽行动。这样的描写不仅展示了将领的严谨作风,也反映了军队的高度戒备状态。
前驱初出塞,黠虏惊且猜。
译文: 先锋部队刚刚出塞,狡猾的敌军已经惊慌失措且充满怀疑。
赏析: 此句描绘了军队出征时紧张刺激的一幕。初出塞意味着战事即将开始,黠虏(狡猾的敌人)的形象描绘了敌人对未知情况的恐惧和猜疑,这种情绪渲染了战争前的紧张氛围。同时,也反映了将领的果断和勇敢,为接下来的军事行动打下了基础。
平生职方略,声彻单于台。
译文: 一生致力于军事策略,其声威传到了敌国的王座。
赏析: 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对自己军事才能的信心以及对国家忠诚的体现。职方略指军事战略和战术,表明作者长期从事军事研究并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声彻单于台则暗示了其军事策略的影响力达到了敌人的最高层——单于台(古代匈奴等少数民族政权的最高统治者居住之地)。这不仅体现了作者的军事智慧,也展示了其对国家忠诚的态度。
况兹仗忠义,山岳可使摧。
译文: 更何况他们仗着忠诚与正义,足以摧毁高山大河。
赏析: 这句诗进一步强调了将士们不畏强敌、敢于斗争的精神。仗忠义突出了他们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忠诚,即使面对强大的敌人也能够坚守信念、毫不畏惧。山岳可使摧则用夸张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他们坚定立场的肯定和支持。这不仅是对他们个人勇气的认可,也是对他们所代表的正义力量的象征性赞扬。
乃知折冲具,庙胜先抡才。
译文: 这才认识到制胜的关键在于充分的准备和人才的选拔。
赏析: 这句诗总结了前面所述的军事准备和人员选择的重要性。折冲具指具备战胜敌人的条件和工具,庙胜则指通过周密的战略部署和人才选拔来确保胜利的可能性。这句话不仅强调了军事准备的重要性,也提醒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需要有充分的准备和合理的人才配置才能取得成功。
吁嗟秦汉时,无策良可哀。
译文: 唉!回顾秦汉时期,那些无法应对的策略令人感到悲哀。
赏析: 这句诗反映了历史上一些朝代因缺乏有效的战略和对策而导致失败的教训。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许多王朝的兴盛衰亡都离不开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无策则指当时的政治决策者没有有效的策略来应对外敌入侵等紧急状况。这句诗提醒人们要重视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从中吸取智慧以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