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沙惨惨逐人来。见西风、才报新秋,赤叶萧萧霜已催。
上高台。百感兴怀。你看那、燕关赵塞,都做了、古往今来。
当不得、吊古思乡,野戍悽悽,却又画角哀。

【注】

①边城:指西北边远的城镇。秋来早:秋季到来得早。②惨惨:凄凉的样子。③见西风:看见西风起。④新秋:指秋天刚到,天气转凉。⑤赤叶:指红叶。⑥上高台:登上高处,即登上楼头或城墙。⑦吊古思乡:凭吊历史遗迹,思念家乡。⑧野戍:荒野上的军营。

【赏析】

这是一首咏史抒怀之作。作者由眼前之景触发了对往昔的追忆。“同前”二字表明这是一篇咏史诗。诗题一作“登城有感”,是写于天圣元年(1023年)诗人任延州知州时所作。

首句“同前边城秋来早”,点明地点、季节和时间。“边城”一词,既写出了诗人所居之地,又暗示了其所处的年代。当时正是北宋与辽夏对峙的时期,所以用“边城”来形容自己的居地。“秋来早”三字,既交代了季节的变化,又暗示了时光的流逝,为下面的抒情作了铺垫。

第二句“边沙惨惨逐人来”,以“惨惨”二字形容边城的荒凉景象,既写出了环境的恶劣,又暗示了时间的久远。“逐人来”三字,既写出了边城的寂静,又暗示了历史的变迁。这里的“逐人”可以理解为“逐客”,也可以理解为“驱逐”之意,但无论哪种理解都与后面的诗句相呼应。

第三句“见西风、才报新秋,赤叶萧萧霜已催。”这句诗通过描写西风吹动树叶飘落的景象,传达出一种凄凉的氛围。而“才报新秋”则暗示了秋天的到来并非偶然,而是必然。这里的“报秋”可以理解为“传递消息”,也可以理解为“宣告开始”之意。同时,“赤叶萧萧霜已催”一句也暗示了秋天的来临并非短暂,而是持久的。这里的“萧萧”可以解释为“稀疏、飘落”之意,也可以理解为“萧条”之意。因此,这句诗既表达了秋天的凄凉氛围,又传达了一种对历史的思考之情。

第四句“上高台。百感兴怀。你看那、燕关赵塞,都做了、古往今来。”这里,诗人选择了登上高楼这一场景作为表达情感的方式。在高楼之上放眼望去,可以看到远处的燕关、赵塞等地,这些地方曾经是繁华之所,如今却已经变成了荒废之地。这里的“燕关”指的是燕云十六州的防线,而“赵塞”则是指雁门关一带。这些地方曾经是兵家必争之地,如今却已经变得破败不堪。诗人通过描绘这些地方的现状,表达了对历史的感慨之情。同时,这里的“都做了、古往今来”一句也暗含了对历史变迁的思考。

第五句“当不得、吊古思乡,野戍悽凄,却又画角哀。”这里的“当不得”可以理解为“不能承受”之意,也可以理解为“难以应对”之意。而“吊古思乡”则是指因怀念故乡而触景生情。这里的“野戍”指的是边疆的营垒,而“悽凄”则是指凄凉、孤独之意。这里的“画角哀”可以理解为“号角声哀婉悲切”,也可以理解为“绘画的角声哀婉悲切”。这里的“哀”可以理解为悲壮之意,也可以理解为悲伤之意。因此,这句诗既表达了因怀念故乡而产生的伤感之情,又传达了对历史的沉思之情。

整首诗以咏史为主题,通过描绘边城的凄凉景象、登上高楼的所见所闻以及历史的沧桑变化等方面来传达出诗人的情感和思想。同时,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意象来表现情感和思想,使整首诗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