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冬刚逾半,春气变寒林。
但觉人禽悦,谁知天地心。
崖悬疑泻瀑,檐溜似长霖。
自入深山里,应沾帝泽深。
仲冬末忽大暖数日冰雪尽化
冬天最后突然变暖,持续了好几天,冰冻的冰雪都融化了。
三冬刚逾半,春气变寒林
三个冬天已经过了一半,春天的气息开始变得寒冷的树林中。
但觉人禽悦,谁知天地心
只感受到人们的高兴,却不知道天地的心情。
崖悬疑泻瀑,檐溜似长霖
悬崖上瀑布如疑是长年不断。
自入深山里,应沾帝泽深
自己进入深深的山林,应该会受到帝王恩泽深厚。
三冬刚逾半,春气变寒林。
但觉人禽悦,谁知天地心。
崖悬疑泻瀑,檐溜似长霖。
自入深山里,应沾帝泽深。
仲冬末忽大暖数日冰雪尽化
冬天最后突然变暖,持续了好几天,冰冻的冰雪都融化了。
三冬刚逾半,春气变寒林
三个冬天已经过了一半,春天的气息开始变得寒冷的树林中。
但觉人禽悦,谁知天地心
只感受到人们的高兴,却不知道天地的心情。
崖悬疑泻瀑,檐溜似长霖
悬崖上瀑布如疑是长年不断。
自入深山里,应沾帝泽深
自己进入深深的山林,应该会受到帝王恩泽深厚。
诗句注释译文与赏析 《暮归》杜甫诗作赏析 1. 诗句原文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野老添丁口,村妇去荷锄。 客衣谁为浣?僧舍晚钟初。 2. 诗句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诗人在傍晚时分,从青翠的山上下来的场景。山中的月亮一直伴随着他回家。夜晚降临后,他在山中经历了一场暴雨,雨水打湿了他的衣服和鞋子,但他仍然坚持前行。最后,他在寺庙里找到一个空房间,便住了下来。 3.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勃所作的《滕王阁序》的一部分。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翻译和赏析: ``` 咫尺阻言笑,其如风雨何? ``` 译文: 近在咫尺却难以与朋友畅谈笑声,这像风雨一样令人无奈。 ``` 展书当事业,壮志此消磨。 ``` 译文: 翻开书籍就像投身于事业,但雄心壮志被消磨得一干二净。 ``` 竟日掩门户,千年一咏歌。 ``` 译文: 整天闭门不出,只能吟诵古人的诗歌来寄托哀思。
【注释】 诸山:指周围群山。 当午:正午时分,太阳高悬。 妙理:佛家语,指深奥的道理或禅理。 缭绕:盘旋缭绕。 应藏:应当隐藏。应,表推测语气,意为“应该”。 听法龙:佛教传说中,龙是佛法的传播者,故云“听法龙”,即佛经的翻译者,也称为“龙象”。 【赏析】 《游谭家庵》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作品,这首诗写于唐天宝三年(744年)作者游历江西时所作,诗中描绘了潭柘寺周边群山环抱的景色
【注释】 怀千山诸子:怀念隐居在千山的诸子。 野衲还山去,深居第几重:野衲指和尚,用和尚的修行比喻隐者的隐居生活。第几重指山中居住的层次。 遥知岩石侧,犹有汉唐松:远远地看见山岩边,还有像汉朝和唐朝时种植的古松树。 施食下林雀,安禅护洞龙:在树林里投食给飞来的雀鸟,让它们安心下来;保护洞穴中的龙不受伤害。 寄言诸老宿,春晓待飞筇:告诉那些年长者,春天早晨准备拄着竹子做的拐杖上山。 【赏析】
逐句释义及赏析 寻诗 这句表达了诗人寻找诗句的心境,即在秋天的山里寻觅着黄叶堆中隐藏的美好诗句。 - 注释:秋、山、黄叶堆。 - 赏析:描绘了一幅深秋时节,诗人漫步在秋山之中,寻找着那些被黄叶覆盖的诗句的画面。体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及对诗歌创作的渴望。 只在秋山里 强调了诗人活动的范围和场所,仅在秋天的山林中寻找。 - 注释:秋、山。 - 赏析:通过“只在”二字
【注释】 去去:离去。莫:不要,别。苍茫:辽阔无边的样子。塞上:边塞。秋:指秋天。死生:生死。从此异:从此以后就不一样了。人马:这里指战马和士兵。尽成愁:都成了忧愁。唯:只是、只。鬼门幽:鬼门关的深处。 【赏析】 这首诗作于诗人任睢阳判官时,为送友人远行而作。 诗的前两句是说,友人即将离去,不要再回头望一眼;因为那茫茫的塞北已经是一个秋天。这两句是写景,但景色中蕴含着诗人的情感
诗句释义及赏析: 1. 冒雪过苏筑 - “冒雪过苏”意味着诗人不畏严寒,冒着大雪前行。“苏”,可能是指苏州,也可能是诗人自指。这里的“过”表示经过或穿越的意思。 - 这是全诗的开头,表达了一种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豪情壮志。 2. 所思何必远 - 这里的“所思”指心中的思绪或者所怀念的人或事。“何必远”表示思念的对象并不遥远,不需要走很远的路去实现思念。 -
晚步 钟声随我去,隐隐度前湾。 遥望深松暮,应多野鹤还。 客心在秋水,微月出空山。 任意缓归步,柴门不用关。 【注释】: - 钟声随我去:指随着钟声的引导,我独自前行 - 隐隐度前湾:隐约传来的钟声仿佛穿过小河的波涛 - 深松暮:深山里的松树到了傍晚时分更加深沉 - 应多野鹤还:估计傍晚时有成群的野鸟飞回巢中 - 客心在秋水:我的客居之心如同秋天的水一样平静 - 微月出空山
送别 独自离开家乡去,乡间小路还很长。 两点泪光似丈夫泪,一天孤鹜秋水凉。 幸好未为客死他乡,未了此生愁绪难解。 回首离别处,沙平黑雾浓密密。 注释: - 送别:这首诗是作者在送别客人时所作。 - 单身从此去:指作者独自一人即将离开家乡。 - 乡路尚悠悠:乡间小路漫长而悠远。 - 两点丈夫泪:指作者的眼泪像两滴眼泪一样晶莹剔透。 - 一天孤鹜秋:形容秋天的景象,孤独的野鸭在水面上飞翔。 -
这首诗的译文如下: 把茆也足够了,拓地更精神。 静坐饱秋色,开书见古人。 童乌时问难,慧远复来频。 何必桃花水,萧然即避秦。 注释: - 把茆:指搭建茅屋、盖茅草屋。 - 亦已足:意思是满足于现状。 - 拓地更精神:开拓土地,使土地更加生机勃勃。 - 童乌:儿童。 - 时问难:不时提问和质疑。 - 慧远:禅宗五祖之一,姓慧名远,是六朝时期著名的禅师。 - 复来频:频繁到来。 - 桃花水
【解析】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作者在除夕之际有感而发。诗中以寻常事起兴,抒发了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表达了诗人的孤独和寂寞之感。 “亦是寻常过”,是说自己也是平平常常地度过这个年岁;“忧来每觉频”,是说忧愁袭来时便觉得特别频繁,这里“频”字下得含蓄,用“每”字,说明不是偶然而是经常发生的事。诗人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为当今岁暮,无复旧乡人”。这里的“当今”与“旧乡人”相对,表明诗人已经远离了故乡
【题一粟斋】 一粟大如许,其中世界藏。 卧听宫漏水,行拂御炉香。 天近神仙赫,恩多日月长。 野人频到此,破衲亦辉光。 注释: - 一粟大如许:形容极其微小的物体,像一粒米那么大。这里以一粟比喻小斋,意指小斋虽小,却能包含整个世界。 - 其中世界藏:指小斋虽然空间有限,但里面充满了各种元素和故事。 - 卧听宫漏水:躺在地上听到宫廷中的滴水声。宫漏是古代宫殿中的一种计时器,用来报时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的《过香积寺》。全诗共四句,每一句都蕴含着深深的哲理。 金塔主人遣诸沙弥:金塔的主人,也就是寺庙的住持,派来许多和尚。 长者亦多事,初惟树下居:这些和尚,也像长者们一样,总是忙忙碌碌,起初只在树下居住。 但留孤钵在,何必恋耕锄:但是他们仍然留下一个空空的钵子,为什么要像农民一样辛苦耕种呢? 鸟散林偏静,云飘月有馀:鸟儿飞走了,树林显得更加宁静;白云飘荡,月亮明亮。
题:俗龛 亦自堆残卷,何曾一室空。 文殊或过问,弥勒也难同。 畏客长疑病,教儿未觉穷。 只愁深夜后,冻杀蠹书虫。 注释: 1. 题目《题俗龛》 2. 亦自堆残卷,何曾一室空。 - “亦自”表示自己(作者)也堆积着书籍,说明其勤于学习,不放过任何知识的机会。 - “残卷”是指破损不全的书籍或文章,反映出作者对知识的珍视和追求。 - “何曾一室空”则表达了作者虽然拥有众多书籍
【注释】 天公:天,指佛。新搆(jiù)茅舍:建造了一座茅屋。观音堂:供奉观音菩萨的道场。侧:旁边。 草草数间屋:简陋地盖了几间屋子。言:说。依古佛居:像古代的佛像一样住在这里。 仅能遮雨雪:仅仅能够遮挡风雨、雨雪。大半是图书:大部分是书籍。 梵唱连歌板:佛教的梵呗和佛教音乐。棋声杂粥鱼:下棋的声音和吃粥的声音混杂在一起。 青琐闼(tà):红色的门扇。即此乐如如:这乐趣就像这样,非常自在。乐
【注释】戴三移居铁岭:戴三,作者自称。徙居铁岭:在辽阳(今辽宁辽阳县),故称。 既在大荒外,何须近郭居:既然已经远离了中原,为什么还要住在城郭之内呢?“既”字,表明作者的主观意愿。大荒外:指远离中原地区。郭:城郭。居:居住。“何须”,即何必、用不着的意思。“近郭”句意谓如果没有必要,就不必住在城郭之内。“郭”,同“国”,这里泛指京城或都城所在地。 避人宁信虎,奉母并携书:为了躲避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