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在大荒外,何须近郭居。
避人宁信虎,奉母并携书。
药厌韩康卖,田随桀溺锄。
料当雪霁后,曝背一思余。
【注释】戴三移居铁岭:戴三,作者自称。徙居铁岭:在辽阳(今辽宁辽阳县),故称。
既在大荒外,何须近郭居:既然已经远离了中原,为什么还要住在城郭之内呢?“既”字,表明作者的主观意愿。大荒外:指远离中原地区。郭:城郭。居:居住。“何须”,即何必、用不着的意思。“近郭”句意谓如果没有必要,就不必住在城郭之内。“郭”,同“国”,这里泛指京城或都城所在地。
避人宁信虎,奉母并携书:为了躲避仇人,宁可相信老虎;侍奉母亲时,必须携带书籍。宁信虎:宁愿相信老虎,比喻为避害而采取极端措施。“并携书”,与“药厌韩康卖”相对应,表示为了躲避仇人,只好带些药物以逃避祸端。
药厌韩康卖:韩康,西汉初年的方士。《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说:“扁鹊过齐,齐桓侯客之。入朝,见御者曰:‘此自贼欲杀臣者也。’问中庶子:‘太子何喜怒也?’对曰:‘无。’又问中庶子曰:‘主君何如人也?’对曰:‘仁君也。君有仁心,臣敢不尽忠乎!’‘然则君有疾于太子乎?’曰:‘然。’扁鹊曰:‘太子病不轻矣。’桓侯曰:‘寡人得病,非太子之过也。’于是太子前,扁鹊言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益深……’桓侯曰:‘医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扁鹊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不悦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后用以比喻为避害而采取极端措施。“药厌韩康卖”,意谓为了避免祸患,不惜服用药物来逃避。
田随桀溺锄:跟随夏桀和商纣一起沉溺于酒色之中,耕种土地。桀,指夏朝末代君王夏桀;纣,指商朝末代君王商纣;桀溺,指商朝末年农民起义领袖陈胜。“桀溺”,意谓跟随夏桀和商纣一同沉溺于酒色之中。“随”,跟从、追随。“耕”,耕种。“锄”,耕作用的农具。“随桀溺锄”,意谓追随夏桀和商纣一同沉溺于酒色之中,从事农耕。“桀溺”,意谓追随夏桀和商纣一同沉溺于酒色之中。“随”,跟随、追随。“犁”,耕作用的农具。“锄”,耕作用的农具。“随桀溺锄”,意谓追随夏桀和商纣一同沉溺于酒色之中,耕种土地。“桀溺”,意谓追随夏桀和商纣一同沉溺于酒色之中。“随”“随”,跟随、追随之意。“犁”,耕作用的农具。“锄”,耕作用的农具。“随桀溺锄”,意谓追随夏桀和商纣一同沉溺于酒色之中,耕种土地。
料当雪霁后,曝背一思余:估计在雪后天晴之后,可以晒一下身子,然后思考一些问题。“料”,估计、推测;“当”,表时间状语,“雪霁后”是动词短语作状语,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曝”,晒;《诗经》中的“曝背”多指晒衣、晒物等,这里指晒背,意谓晒太阳取暖;“思余”,思考问题。“余”字是虚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我”。 “一思余”:意谓在雪后天晴之后,晒着身子想一些问题。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迁居铁岭时的感慨与志向,抒发了他对现实社会和个人命运的不满以及对自己未来生活的期冀和设想。
诗一开始,就表明了作者的去向,他离开繁华的都市,来到荒凉的铁岭。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旧社会的不满及追求自由生活的决心。
接着四句,作者进一步阐述了自己为什么要到铁岭来的原因。他认为,既然已经来到了铁岭这样一个偏僻的地方,又何必要住在城中,不如远离城市,远离那些小人。这里,作者用一个寓言故事说明自己的行为动机。
接下来两句诗,作者讲述了自己的行动。他为了躲避敌人,甚至愿意吃下毒药;他侍奉母亲时,必须携带书籍。这里的“避人”“奉母”都是出于对母亲的孝顺,但这种孝行却使作者不得不采取一些极端的措施,以至于他不惜牺牲自己的身体。
在这首诗中,“药厌韩康卖”一句,表达了作者为了摆脱敌人的威胁而不惜使用药物的行为,这是非常危险的。然而,作者并没有因此而退缩,反而更加坚定了他的决心。
最后两句诗,作者描绘了自己在新的环境中的生活状态。他认为,只要等到雪后天晴之后,就可以晒晒身体,然后再思考一些问题。这里的“一思余”一词,表现了诗人对未来生活的向往和憧憬以及对现实的不满。
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同时也展现了他对人生和社会的看法。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充满矛盾和挣扎、渴望自由却又不得不面对现实的诗人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