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岭下小溪边,寒尽孤僧泪独涟。
衲底尚存慈母线,担头时展美人篇。
先皇岁月馀今夕,故国风光忆去年。
香冷夜深松火息,万方从此静烽烟。

【注释】

甲申:即元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

南安:地名,在今福建南安。

衲底:指僧衣。

慈母线:指母亲缝纫时留下的线迹。

美人篇:指妇女的绣品。

先皇:指南宋高宗赵构。馀今夕:余下今夜。

故国风光:指故乡的风景。

香冷:指松树燃烧后残留的气味。万方:指四方。烽烟:古代边防报警的信号。这里指战火。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客居南安所作,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和先皇的怀念之情。全诗语言简练、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第一句“梅花岭下小溪边,寒尽孤僧泪独涟。”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面,梅花盛开在岭下,小溪潺潺流淌。诗人以“寒尽”二字,写出了寒冷已经消失,孤独的僧人泪流满面的凄凉景象。这里的“梅花”和“孤僧”都是诗人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哀愁。

第二句“衲底尚存慈母线,担头时展美人篇。”则进一步描绘了僧人的生活状态。僧人仍然穿着衲(僧衣)底,手中还保留着母亲的线迹,而他的担头上时常展示着美人的绣品。这里的“慈母线”和“美人篇”都是诗人的情感寄托,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故友的思念之情。

第三句“先皇岁月馀今夕,故国风光忆去年。”则是诗人对先皇的怀念。先皇已经去世多年,但诗人仍然常常回忆起当年的风光。这里的“先皇”和“故国风光”都是诗人的情感载体,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的深深眷恋。

第四句“香冷夜深松火息,万方从此静烽烟。”则是诗人对战争的担忧。夜晚寂静无声,只有松火在燃烧,但战争的硝烟已经平息,一切都归于平静。这里的“松火息”和“烽烟”都是诗人的象征,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的渴望。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情的抒情,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故友的思念之情,以及对战争的担忧和对和平的向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