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狗白衣瞬息中,况闻五岭满刀弓。
亲朋敢望今谁在,城郭应知到处空。
苏子堤边尸藉草,越王台上鸟呼风。
纵令万里馀残魄,那得音书到海东。
诗句赏析:
诗歌原文与翻译
- 诗句解析:
- “春城无处不飞花”:这句诗通过描绘春天时,长安城的花朵四处飘散的情景,形象地表达了春天的生机勃勃和繁华盛景。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于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 “寒食东风御柳斜”:寒食节是清明节前的一个节日,此时禁火三天,只吃冷食。而东风御柳则描绘了皇城中的柳树随风摇曳的景象,给人一种宁静而优雅的感觉。
- “日暮汉宫传蜡烛”:这句诗描绘了傍晚时分,皇宫中点燃蜡烛,照亮了整个宫廷的景象。这种光影交错的画面,既体现了皇家的富丽堂皇,又增添了一份神秘和庄严的氛围。
- “轻烟散入五侯家”:这句诗通过描写香烟袅袅升起,最终消散在贵族家中的情景,寓意了权势之家的富贵与奢靡。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于社会现实的认识和批判。
- 情感表达:
- 对自然美景的赞美:诗人通过对春天景象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赞赏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思想。
- 对历史变迁的思考:通过寒食节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诗人引发了对历史长河中许多变迁的深刻思考,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 对社会现象的揭露:“轻烟散入五侯家”一句,不仅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奢华和腐败,也反映出诗人对于社会不公的强烈不满和批判态度。
- 文化内涵:
- 反映唐代风俗:这些句子反映了唐代的文化习俗和社会生活,如清明节的寒食节、皇帝赏赐给近臣的烛火等。
- 体现唐朝盛世:诗中所展现的繁华景象,如皇宫中的灯火辉煌、街道上的人流熙攘,都体现了唐朝时期的繁荣昌盛。
- 蕴含历史哲理: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和对现实社会的观察,诗人传达了对历史兴衰更替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期望。
- 艺术特色:
- 生动的自然描写:诗人运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将自然景色描绘得栩栩如生,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
- 深邃的思想内涵:这些诗句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景物描述,而是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思想意蕴,使作品具有了更深层次的价值。
- 精湛的技艺表现:诗人通过精巧的选词用句和严谨的结构布局,展现了其高超的艺术造诣和深厚的文学功底。
- 历史背景:
- 唐代长安作为当时的国际大都市,其城市规模和繁华程度在当时世界范围内都是首屈一指的,这从诗中对城市景象的细致描绘中可见一斑。
- 寒食节作为古代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其在唐时的习俗和影响也是理解这首诗的关键所在,它不仅是一种文化活动,更反映了唐代人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貌。
- 诗人选择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这首诗,不仅仅是为了赞美眼前的景色或者表达个人的情感,更是为了通过对历史和文化的反思,来探讨人与社会、自然的关系,以及历史变迁带来的启示。
- 作者生平:
- 韩翃(726年-782年),字君平,唐代著名诗人,以写送别题材的边塞诗著称于世。他的诗歌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富有音乐性和画面感,被誉为“七绝圣手”。
- 韩翃出生于南阳(今河南南阳),后来在军队中担任文书工作。他的作品多以送别为主题,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和精湛的艺术手法,展现了他对友情、离别和远方的深切情感。
- 韩翃的诗歌在当时广受欢迎,与钱起并称“大历十才子”,其诗歌成就被后人赞誉为“诗坛瑰宝”。他的诗作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被翻译成各种语言,传至世界各地,受到广泛的关注和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