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度相逢一度新,踏冰扪雪不嫌频。
暮烹野菌忘僧律,远插疏篱隔世尘。
白麈挥残寒塞月,黄鸡叫彻法堂春。
从今半席长虚待,到此应知无别人。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三宿静公禅室”:三次在静公的禅房里住宿。“一度相逢一度新”,每次见面都像第一次一样新鲜。“踏冰扪雪不嫌频”,“频”是次数多的意思,形容自己不畏艰辛,多次去拜访。“暮烹野菌忘僧律”,傍晚时,烹煮野菌,忘记了僧侣清规戒律。“远插疏篱隔世尘”,远远地插上篱笆,隔离世俗之尘。“白麈挥残寒塞月,黄鸡叫彻法堂春”,拂袖而去,留下的只有寒冷的塞月和法堂里传来的黄鸡啼鸣。“从今半席长虚待,到此应知无别人”,从此我不再等待你,到此地应该明白,没有其他人了。赏析:此诗为送别之作。前二句写与静公的交往,后二句写离别。全诗表现了作者与友人的深厚友情和依依惜别的深情。诗人与静公有深厚的交情,彼此之间十分亲密。因此,他们相聚时总是欢欣愉悦,相见的次数也很多。诗人为了探望静公,不畏严寒,踏冰扪雪,来去匆匆,可见二人之间的情谊是多么深厚。“暮烹野菌忘僧律”一句,不仅写出了诗人对静公深深的情谊,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佛教教义的淡薄和对世俗生活的依恋。“黄鸡叫彻法堂春”,这一句中的黄鸡,既指报晓的家禽,也可泛指僧人,而这里更可作僧人解释。“黄鸡”,在这里是借代僧人的一种称呼。因为僧人常常在清晨鸣钟诵经,因而这里的“黄鸡”实为僧人。“法堂春”中的“法堂”,指的是僧房,也就是和尚念经打坐的地方。春天来了,天气逐渐转暖,阳光明媚,鸟语花香。在这样的好季节里,和尚们开始起床做早课了。而在这美好的时光里,诗人却只能远远地站在寺院的大门外观看。诗人此时的心情一定是非常惆怅和伤感的。“从今半席长虚待,到此应知无别人。”“半席”指的是僧房的一隅之地,这里用来形容诗人居住的房间。“无别人”指的是诗人自己。“长虚待”表示的是长久的守候之意,而“无别人”则表明自己不会再回来,也就是说,从此以后将不再等待对方的到来。这一句是说从此刻以后,诗人将不会再回到这个地方来看望朋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