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沙黑水亦衣冠,庙貌荒凉礼乐残。
夫子随时无不可,流民好学是为难。
已看彩笔能生气,莫道青衫足耐寒。
地下江西生死望,看花骑马踏长安。

这首诗是诗人在明朝灭亡后,看到国破家亡的景象,抒发自己对国家和人民深深的忧虑之情。

第一句“喜戴三谒文庙”描绘了诗人在明末清初时期,看到人们头戴帽子(即冠)三次拜祭文庙的情景。这里的黄沙黑水,既是指战乱的年代,也是对当时环境的描写。而“衣冠”则暗示了人们的社会地位和身份。

第二句“庙貌荒凉礼乐残”则是对文庙本身的描述,它已经变得荒芜不堪,失去了往日的辉煌。这里强调的是文庙的衰败,也暗指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

第三句“夫子随时无不可”表达了诗人对孔子的敬仰之情,认为无论在什么时候,孔子都是无所不能、无所不可的。这里的“夫子”指的是孔子,是古代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

第四句“流民好学是为难”则是对当时社会现状的反映。流民们虽然生活困苦,但仍然保持着学习的态度,这在困难的环境中显得尤为难能可贵。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流民坚韧不拔精神的赞赏。

第五句“已看彩笔能生气”则是对诗人自己的写照。他用彩色的笔来记录下自己所看到的一切,希望这些文字能够激发出生命的活力。这里的“彩笔”指的是诗人手中的笔,而“生气”则是形容文字所传达出的生命力。

第六句“莫道青衫足耐寒”则是诗人对自己境遇的自嘲。尽管他身着青色的衣裳,但在他看来,这种衣服并不足以抵御严寒。这句诗体现了诗人对自己处境的无奈和辛酸。

最后一句“地下江西生死望,看花骑马踏长安”则是诗人的豪迈之语。他期望自己在地下也能像江西一样,生如死般坚定;同时他也希望能够在长安这个繁华之地,骑马欣赏美丽的花朵。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未来充满信心和期待。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忧虑。同时,它也反映了明末清初时期的社会现实和人们的生活状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