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向瓶窑觅幻身,书来已是法中亲。
何时飞锡同辽鹤,来问垒垒冢底人。
【注释】
曾向:曾经
瓶窑,在今浙江长兴县西南。
书来:信函寄到
法中亲:佛门的知己
辽鹤:指辽代高僧耶律仙洞
来问:前来问候
垒垒冢:指坟墓累累
底人:死者之鬼
【赏析】
这是一首寄给友人的赠诗。诗人与友人素不相识,但有志于学佛,故以诗相赠,表达了自己向往佛教的愿望。这首诗语言朴实,意境深远。
曾向瓶窑觅幻身,书来已是法中亲。
何时飞锡同辽鹤,来问垒垒冢底人。
【注释】
曾向:曾经
瓶窑,在今浙江长兴县西南。
书来:信函寄到
法中亲:佛门的知己
辽鹤:指辽代高僧耶律仙洞
来问:前来问候
垒垒冢:指坟墓累累
底人:死者之鬼
【赏析】
这是一首寄给友人的赠诗。诗人与友人素不相识,但有志于学佛,故以诗相赠,表达了自己向往佛教的愿望。这首诗语言朴实,意境深远。
诗句注释译文与赏析 《暮归》杜甫诗作赏析 1. 诗句原文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野老添丁口,村妇去荷锄。 客衣谁为浣?僧舍晚钟初。 2. 诗句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诗人在傍晚时分,从青翠的山上下来的场景。山中的月亮一直伴随着他回家。夜晚降临后,他在山中经历了一场暴雨,雨水打湿了他的衣服和鞋子,但他仍然坚持前行。最后,他在寺庙里找到一个空房间,便住了下来。 3.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勃所作的《滕王阁序》的一部分。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翻译和赏析: ``` 咫尺阻言笑,其如风雨何? ``` 译文: 近在咫尺却难以与朋友畅谈笑声,这像风雨一样令人无奈。 ``` 展书当事业,壮志此消磨。 ``` 译文: 翻开书籍就像投身于事业,但雄心壮志被消磨得一干二净。 ``` 竟日掩门户,千年一咏歌。 ``` 译文: 整天闭门不出,只能吟诵古人的诗歌来寄托哀思。
【注释】 诸山:指周围群山。 当午:正午时分,太阳高悬。 妙理:佛家语,指深奥的道理或禅理。 缭绕:盘旋缭绕。 应藏:应当隐藏。应,表推测语气,意为“应该”。 听法龙:佛教传说中,龙是佛法的传播者,故云“听法龙”,即佛经的翻译者,也称为“龙象”。 【赏析】 《游谭家庵》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作品,这首诗写于唐天宝三年(744年)作者游历江西时所作,诗中描绘了潭柘寺周边群山环抱的景色
【注释】 怀千山诸子:怀念隐居在千山的诸子。 野衲还山去,深居第几重:野衲指和尚,用和尚的修行比喻隐者的隐居生活。第几重指山中居住的层次。 遥知岩石侧,犹有汉唐松:远远地看见山岩边,还有像汉朝和唐朝时种植的古松树。 施食下林雀,安禅护洞龙:在树林里投食给飞来的雀鸟,让它们安心下来;保护洞穴中的龙不受伤害。 寄言诸老宿,春晓待飞筇:告诉那些年长者,春天早晨准备拄着竹子做的拐杖上山。 【赏析】
逐句释义及赏析 寻诗 这句表达了诗人寻找诗句的心境,即在秋天的山里寻觅着黄叶堆中隐藏的美好诗句。 - 注释:秋、山、黄叶堆。 - 赏析:描绘了一幅深秋时节,诗人漫步在秋山之中,寻找着那些被黄叶覆盖的诗句的画面。体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及对诗歌创作的渴望。 只在秋山里 强调了诗人活动的范围和场所,仅在秋天的山林中寻找。 - 注释:秋、山。 - 赏析:通过“只在”二字
【注释】 去去:离去。莫:不要,别。苍茫:辽阔无边的样子。塞上:边塞。秋:指秋天。死生:生死。从此异:从此以后就不一样了。人马:这里指战马和士兵。尽成愁:都成了忧愁。唯:只是、只。鬼门幽:鬼门关的深处。 【赏析】 这首诗作于诗人任睢阳判官时,为送友人远行而作。 诗的前两句是说,友人即将离去,不要再回头望一眼;因为那茫茫的塞北已经是一个秋天。这两句是写景,但景色中蕴含着诗人的情感
诗句释义及赏析: 1. 冒雪过苏筑 - “冒雪过苏”意味着诗人不畏严寒,冒着大雪前行。“苏”,可能是指苏州,也可能是诗人自指。这里的“过”表示经过或穿越的意思。 - 这是全诗的开头,表达了一种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豪情壮志。 2. 所思何必远 - 这里的“所思”指心中的思绪或者所怀念的人或事。“何必远”表示思念的对象并不遥远,不需要走很远的路去实现思念。 -
晚步 钟声随我去,隐隐度前湾。 遥望深松暮,应多野鹤还。 客心在秋水,微月出空山。 任意缓归步,柴门不用关。 【注释】: - 钟声随我去:指随着钟声的引导,我独自前行 - 隐隐度前湾:隐约传来的钟声仿佛穿过小河的波涛 - 深松暮:深山里的松树到了傍晚时分更加深沉 - 应多野鹤还:估计傍晚时有成群的野鸟飞回巢中 - 客心在秋水:我的客居之心如同秋天的水一样平静 - 微月出空山
送别 独自离开家乡去,乡间小路还很长。 两点泪光似丈夫泪,一天孤鹜秋水凉。 幸好未为客死他乡,未了此生愁绪难解。 回首离别处,沙平黑雾浓密密。 注释: - 送别:这首诗是作者在送别客人时所作。 - 单身从此去:指作者独自一人即将离开家乡。 - 乡路尚悠悠:乡间小路漫长而悠远。 - 两点丈夫泪:指作者的眼泪像两滴眼泪一样晶莹剔透。 - 一天孤鹜秋:形容秋天的景象,孤独的野鸭在水面上飞翔。 -
这首诗的译文如下: 把茆也足够了,拓地更精神。 静坐饱秋色,开书见古人。 童乌时问难,慧远复来频。 何必桃花水,萧然即避秦。 注释: - 把茆:指搭建茅屋、盖茅草屋。 - 亦已足:意思是满足于现状。 - 拓地更精神:开拓土地,使土地更加生机勃勃。 - 童乌:儿童。 - 时问难:不时提问和质疑。 - 慧远:禅宗五祖之一,姓慧名远,是六朝时期著名的禅师。 - 复来频:频繁到来。 - 桃花水
【注释】: 柬我存:指寄给你。柬,通“赠”。 留连:逗留、徘徊。 才过清明便不然:刚过清明天气就变坏了。 枕戈人:持戈守卫边塞的人。 生鞭:指马鞭。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怀人诗。诗人在清明节时怀念友人,并感叹其不在身边,只能寄托于书信之中。 首句写诗人与友人共度风雪,结伴同行的情景。次句点出时间,即刚刚过了清明时节,天气转坏。三、四两句,则写自己思念友人而不得相见
注释:大翁出塞亦既抱孙矣复连举四子戏赠二首 三年四读洗儿诗,大漠维熊梦亦疲。 纸笔未穷从所好,只愁风雪夜啼饥。 译文:大翁已经出塞,抱着孙子了,又连着生了四个儿子,所以戏赠给他们这四首诗。 三年四次读洗儿诗,大漠中的维熊梦也疲惫了。 纸上的笔墨还未能表达我的心意,只能担忧他们夜里风雪中啼哭饥饿。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在送别自己的儿子时所作。诗的前两句写大翁已经出塞,抱着孙子了,又连着生了四个儿子
诗句如下: 含饴亦自足欢娱,又见双双挽白须。 便使郑图添百子,可能代得老翁无。 接下来是这首诗的译文: 大翁在边塞既已抱着孙子也连生了四个儿子来开玩笑赠送二首 含着糖就足够快乐了看到他们又一对对挽着白发胡须
【注释】 谁:指谁能够和我相比。天涯作比邻:指和天涯的知己相媲美。题诗先问白头人:意思是在题写诗句之前,要请白发的人指教我,因为我还不懂得诗词的奥妙。燕支:古代指今新疆地区,这里指天山。好写青山置我身:意思是要把青山作为自己的化身。 【赏析】 这是寄给远方朋友的一首赠答诗。诗的前两联是说,你与我虽远隔天涯,但我希望你能够和你一起结庐而居,成为“天涯比邻”。第三联是说
诗句释义: 1. “闭门镇日雨声潺”:整天关门闭户,只听到外面绵绵细雨的声音。这里的“闭门”可能指的是隐居或避世的生活状态。 2. “忽听流民尽解颜”:忽然间,听到了流离失所的百姓们都露出了笑容。这里的“解颜”是指人们的脸上露出笑容。 3. “纵使金鸡连夜发”:纵然是金鸡(指报晓的公鸡)连夜啼叫,也难以飞到云山之上。这里的“金鸡”可能指的是公鸡,因为古人常用“金鸡”来形容雄鸡
注释: 却因罪废觉于于,茶碗残编足自娱。 这句诗的意思是“因为我犯了罪,所以被放逐了”,但在这里,诗人用“茶碗残编”来代替,表示自己虽然身在异乡,但仍然可以自我娱乐。 室比维摩无一半,屡将香饭致文殊。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的屋子虽然简陋,但与维摩诘的屋子相比还有半个,我经常请人送来香饭给文殊菩萨,以表达我对佛法的信仰”。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因罪被放逐的僧人的生活状态。他虽然身处逆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