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前大路久荒芜,况复连绵雨雪铺。
莫道有邻寒始见,长松顽石尽吾徒。
【注释】
耻:以……为耻辱;若闻:如同听到;十惠龙诸子入山:指晋代高僧竺道生在南朝刘宋时,曾隐居于石门山(在今浙江省天台县),后与慧理等结社,共修禅定。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的一首五言律诗。前两句描写了山前的荒凉景象,后两句则抒发了诗人自己的感慨。全诗语言朴实,情感真挚,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
山前大路久荒芜,况复连绵雨雪铺。
莫道有邻寒始见,长松顽石尽吾徒。
【注释】
耻:以……为耻辱;若闻:如同听到;十惠龙诸子入山:指晋代高僧竺道生在南朝刘宋时,曾隐居于石门山(在今浙江省天台县),后与慧理等结社,共修禅定。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的一首五言律诗。前两句描写了山前的荒凉景象,后两句则抒发了诗人自己的感慨。全诗语言朴实,情感真挚,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
诗句注释译文与赏析 《暮归》杜甫诗作赏析 1. 诗句原文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野老添丁口,村妇去荷锄。 客衣谁为浣?僧舍晚钟初。 2. 诗句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诗人在傍晚时分,从青翠的山上下来的场景。山中的月亮一直伴随着他回家。夜晚降临后,他在山中经历了一场暴雨,雨水打湿了他的衣服和鞋子,但他仍然坚持前行。最后,他在寺庙里找到一个空房间,便住了下来。 3.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勃所作的《滕王阁序》的一部分。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翻译和赏析: ``` 咫尺阻言笑,其如风雨何? ``` 译文: 近在咫尺却难以与朋友畅谈笑声,这像风雨一样令人无奈。 ``` 展书当事业,壮志此消磨。 ``` 译文: 翻开书籍就像投身于事业,但雄心壮志被消磨得一干二净。 ``` 竟日掩门户,千年一咏歌。 ``` 译文: 整天闭门不出,只能吟诵古人的诗歌来寄托哀思。
【注释】 诸山:指周围群山。 当午:正午时分,太阳高悬。 妙理:佛家语,指深奥的道理或禅理。 缭绕:盘旋缭绕。 应藏:应当隐藏。应,表推测语气,意为“应该”。 听法龙:佛教传说中,龙是佛法的传播者,故云“听法龙”,即佛经的翻译者,也称为“龙象”。 【赏析】 《游谭家庵》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作品,这首诗写于唐天宝三年(744年)作者游历江西时所作,诗中描绘了潭柘寺周边群山环抱的景色
【注释】 怀千山诸子:怀念隐居在千山的诸子。 野衲还山去,深居第几重:野衲指和尚,用和尚的修行比喻隐者的隐居生活。第几重指山中居住的层次。 遥知岩石侧,犹有汉唐松:远远地看见山岩边,还有像汉朝和唐朝时种植的古松树。 施食下林雀,安禅护洞龙:在树林里投食给飞来的雀鸟,让它们安心下来;保护洞穴中的龙不受伤害。 寄言诸老宿,春晓待飞筇:告诉那些年长者,春天早晨准备拄着竹子做的拐杖上山。 【赏析】
逐句释义及赏析 寻诗 这句表达了诗人寻找诗句的心境,即在秋天的山里寻觅着黄叶堆中隐藏的美好诗句。 - 注释:秋、山、黄叶堆。 - 赏析:描绘了一幅深秋时节,诗人漫步在秋山之中,寻找着那些被黄叶覆盖的诗句的画面。体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及对诗歌创作的渴望。 只在秋山里 强调了诗人活动的范围和场所,仅在秋天的山林中寻找。 - 注释:秋、山。 - 赏析:通过“只在”二字
【注释】 去去:离去。莫:不要,别。苍茫:辽阔无边的样子。塞上:边塞。秋:指秋天。死生:生死。从此异:从此以后就不一样了。人马:这里指战马和士兵。尽成愁:都成了忧愁。唯:只是、只。鬼门幽:鬼门关的深处。 【赏析】 这首诗作于诗人任睢阳判官时,为送友人远行而作。 诗的前两句是说,友人即将离去,不要再回头望一眼;因为那茫茫的塞北已经是一个秋天。这两句是写景,但景色中蕴含着诗人的情感
诗句释义及赏析: 1. 冒雪过苏筑 - “冒雪过苏”意味着诗人不畏严寒,冒着大雪前行。“苏”,可能是指苏州,也可能是诗人自指。这里的“过”表示经过或穿越的意思。 - 这是全诗的开头,表达了一种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豪情壮志。 2. 所思何必远 - 这里的“所思”指心中的思绪或者所怀念的人或事。“何必远”表示思念的对象并不遥远,不需要走很远的路去实现思念。 -
晚步 钟声随我去,隐隐度前湾。 遥望深松暮,应多野鹤还。 客心在秋水,微月出空山。 任意缓归步,柴门不用关。 【注释】: - 钟声随我去:指随着钟声的引导,我独自前行 - 隐隐度前湾:隐约传来的钟声仿佛穿过小河的波涛 - 深松暮:深山里的松树到了傍晚时分更加深沉 - 应多野鹤还:估计傍晚时有成群的野鸟飞回巢中 - 客心在秋水:我的客居之心如同秋天的水一样平静 - 微月出空山
送别 独自离开家乡去,乡间小路还很长。 两点泪光似丈夫泪,一天孤鹜秋水凉。 幸好未为客死他乡,未了此生愁绪难解。 回首离别处,沙平黑雾浓密密。 注释: - 送别:这首诗是作者在送别客人时所作。 - 单身从此去:指作者独自一人即将离开家乡。 - 乡路尚悠悠:乡间小路漫长而悠远。 - 两点丈夫泪:指作者的眼泪像两滴眼泪一样晶莹剔透。 - 一天孤鹜秋:形容秋天的景象,孤独的野鸭在水面上飞翔。 -
这首诗的译文如下: 把茆也足够了,拓地更精神。 静坐饱秋色,开书见古人。 童乌时问难,慧远复来频。 何必桃花水,萧然即避秦。 注释: - 把茆:指搭建茅屋、盖茅草屋。 - 亦已足:意思是满足于现状。 - 拓地更精神:开拓土地,使土地更加生机勃勃。 - 童乌:儿童。 - 时问难:不时提问和质疑。 - 慧远:禅宗五祖之一,姓慧名远,是六朝时期著名的禅师。 - 复来频:频繁到来。 - 桃花水
【注释】 允中,和尚名。老僧,年老的僧人。入山,走进山中避寒。过冬,度过冬天。岁暮:岁末。不知何处宿:不知该在何处安歇。共围炉:共同围着火炉取暖。儿孙:子孙。那得孤身伴老夫:哪能没有一人陪伴我(自己)呢。 【赏析】 这首诗描写允中和尚入山过冬的情景,表达了他对于人生、亲情以及孤独的感慨。 首句“岁暮不知何处宿”,诗人感叹自己在人生的旅途中,到了岁末却不知该在哪里过夜
释义: 羞愧新居尚未建成,从未离开一步之地,泥灶和柴门都显得格外新鲜。四周墙壁任由白雪涂抹,萧瑟中仍然维持着去年的贫穷状态。 译文: 羞耻于新居尚未完工,从不曾离开过一里地,泥灶与柴门都显得特别清新。四面墙壁任由白雪随意涂抹,依然保持着去年贫穷的萧瑟状态。 注释: 1. 耻若新居成:羞于自己的新居尚未建成。 2. 何曾离却一步地:从没有离开过一里地。 3. 泥灶柴门色色新
【注释】 谭家庵:地名。在江西丰城县西,有古迹“谭山”。 楖栗:一种小树名。横担者:挑着东西的人。因为楖栗是横在地上的,所以用“横担”来比喻。 赏析: 谭氏先祖自五代时起,就以开山建庙,造福一方著称。谭家庵作为一处历史遗迹与人文景观,一直吸引着无数游人来此凭吊。诗中首句即描绘出一幅“山门八字开”的生动画面:山门上刻有八个字,那是谭氏宗祠的牌匾,象征着家族的荣耀与地位
【解析】 此诗是作者在送别友人黄旡咎时所作,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遥哭”即远送,指诗人为送别而唱。“黄旡咎”即黄无咎,是作者的朋友。“当年结束九江行”,是说当年自己结束九江之行。“无柰当年舐犊情”,意思是无奈当年自己对朋友的一片深情。当年,自己从九江返回,与好友相见,十分高兴,并有“相看两不厌”之句(见《南歌子》词序)。这里,诗人以“舐犊情深”自比,说明当时友情深厚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作品。以下是诗句的逐句解释和相应的译文: 1. 五月披裘自采薇,故人何处授轻衣? - “五月”通常指的是初夏时节。 - “披裘”意味着在寒冷的环境中穿上皮裘。 - “自采薇”可能指的是在野外采摘野菜。 - “故人”指老朋友或旧时相识的人。 - “授轻衣”意为赠送轻薄的衣服。 - 整句的意思是说,在初夏时节,我穿着皮裘,在野外采摘野菜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赏析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需要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 闻寻冰雪出边陲:闻,听闻;寻,寻找,探访;冰,指冰雪;雪,指雪地,比喻边疆地区;出,指出现;边陲,指边境,边疆地区。“闻寻”是说诗人听闻有人从冰雪覆盖的边疆来寻求自己的消息,于是便前往探寻。一局残棋一卷诗:“局”,棋盘;诗,指诗词歌赋。“残棋”,指下了一半的围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