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僻无车马,柴门绿藓封。
鸟栖常择木,云起欲从龙。
涉世书千卷,谈天意万重。
石床秋草乱,晞发倚长松。
【注释】
①地僻:偏僻,不热闹。柴门:用木柴和土块搭建的简陋门。绿藓:指苔藓,长满了青苔的门上。封:盖住。②鸟栖常择木:指鸟儿栖息选择树木,比喻人做事讲究原则,择善而行。③云起欲从龙:云起时想乘龙而去,意指抱负远大。④书千卷:读书很多。⑤石床秋草乱:石头铺成的床,秋天的草很乱,形容生活清苦。晞发:晒头发,这里形容悠闲自在的生活。⑥倚:靠着。长松:高耸入云的大松树。⑦“涉世”句:意思是说在世间经历过许多事情。⑧“谈天意”句:意思是说议论天道,有很多想法。⑨“石床”句:意思是说石床上的野草杂乱无章。⑩晞:晒的意思。
【译文】
偏僻之地没有车马来往,用青苔封住了破旧的柴门。
鸟儿总是选择树林筑巢,云彩飘起来就像要腾空而起的巨龙。
读了很多书,谈论天道有万种看法。
石头铺成的床,秋天的草很乱。我的头发也在阳光下晒着,靠在高高的松树上。
【赏析】
《村居杂咏和卢方伯》作于明嘉靖二十年(1541)春,当时诗人已五十岁,隐居山阴,与友人相唱和。此诗为七律八首之六。
第一联写景,以静衬动,突出了环境的幽雅、恬静。前句中“僻”、“封”,点出了山村的地理位置,写出了山居的僻静。第二句是说门前有绿苔,门被苔藓封住了,这是对门的外观描写。“封”字用得很妙,苔藓覆盖在木制的门上,显得非常自然,又有一种古旧感,让人联想到岁月沧桑的感觉。第三句是说鸟儿喜欢栖息在树上,而不喜欢栖息在低矮的树下,这既是一种生物习性上的描写,又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
第二联是对人生哲理的抒发和总结。鸟儿选择高大的树木栖息,是因为那是它们的家园;而人们应该像鸟儿一样,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环境,安守本分,不要妄自菲薄,更不要妄自尊大,傲视他人,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这里的关键是,鸟儿选择了大树作为自己的家,是因为大树可以提供食物和庇护,这是动物本能的体现,但更重要的是,它能够给鸟儿提供安全的环境,让人们能够安心生活。同样的道理,人们在社会中生活,也不应该妄自尊大,而应该安守本分,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安身立命。
第三联继续对人生的哲理进行阐述。人的一生,经历了无数的风风雨雨,阅尽了世间的沧桑,所以有了丰富的阅历和深刻的感悟。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对世界的深入理解和思考。在这里,诗人提出了自己对于世界的看法,他认为世界的运行有着自己独特的规律,人类应该顺应这个规律,而不是去违背它。同时,他也认为人类的智慧是无穷的,只要不断努力,就能够掌握这个规律,创造出更加美好的世界。
第四联是写自己闲适的生活。他选择了一座石头做成的小床,在秋天的时候晒太阳,靠在一棵高高的松树上。这是一种非常惬意的生活状态,也是一种非常宁静的生活态度。这里的“石床”、“长松”都是诗人精心选取的元素,它们共同构建了一个宁静、安逸的生活环境。
这首诗语言简练、平实却意味深长,充满了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诗人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悟,表达了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