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号独醒,谁似陶公醉。
柴桑忍长饥,岂问三公贵。
晋室已销沉,何颜折腰史。
披褐日高眠,肯为形骸累。
素心扬清歌,逸气横天地。
知音日寥寥,千载真如寄。
这首诗出自《读陶诗》,由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以下是逐句释义及赏析:
- 世人号独醒,谁似陶公醉。
- 解释:世人称赞他为唯一清醒的人,却不如陶渊明那样能够真正地享受人生。
- 注释:陶公 - 指陶渊明,陶渊明以隐逸自守闻名。
- 柴桑忍长饥,岂问三公贵。
- 解释:在柴桑这个地方忍受长期的饥饿,难道会去在乎那些三公的尊贵吗?
- 注释:柴桑 - 陶渊明的故乡。三公指的是朝廷中的三位重要官员。
- 晋室已销沉,何颜折腰史。
- 解释:晋朝已经被推翻了,他还有什么面目去向那些历史人物低头呢?
- 注释:晋室 - 指晋朝。
- 披褐日高眠,肯为形骸累。
- 解释:穿着破旧的衣服,在日高三时依然高枕无忧,不把自己的身体当作一种负担或拖累。
- 注释:褐 - 粗布衣服。
- 素心扬清歌,逸气横天地。
- 解释:保持着一颗纯洁的心,放声歌唱,那飘逸的精神仿佛能贯穿天地。
- 注释:素心 - 纯真的内心。
- 知音日寥寥,千载真如寄。
- 解释:真正的理解自己才华和品德的人非常少,就像千年来只有极少数人能理解陶渊明一样。
- 注释:知音 - 理解自己的人。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比表达了陶渊明与世不同的生活态度和精神境界。诗人认为陶渊明虽然在社会上遭受冷落,但他依然保持内心的清净和对自然的热爱,这种超脱世俗的态度是值得尊敬的。同时,诗人也感慨于真正的理解和欣赏者稀少,这反映了他对当时社会现象的不满和批评。整首诗流露出诗人对陶渊明高尚人格的钦佩以及对现实社会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