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人与兽交,乃以产凶逆。
不信凶逆徒,亦从人类获。
怪哉狮子父,慈心终勿革。
威宁踞长林,万骑尽辟易。
一子当其前,哮吼忽已歇。
剚刃入怀中,忍痛竟至殁。
世人谓之痴,我谓慈无别。
天下皆吾子,覆载及穷发。
【译文】
人与野兽相交,生出凶残逆子。
不信凶恶逆子,也能从人类中诞生。
奇怪啊!狮子的父亲,慈心始终不变。
威武的狮子,横卧在丛林里,万马都望而却步。
它的儿子冲锋在前,咆哮怒吼突然止息。
用利刃刺入它的胸膛,忍痛终于死去。
世人都说这是愚蠢,我却认为这是慈悲。
天下都是我的孩子,天地覆盖穷发之地。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僧人玄奘西行的诗作。玄奘(602-664),唐代著名高僧,俗姓陈,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人。他自幼聪明过人,志向远大。贞观元年,玄奘应诏入京,被太宗召见,授以弘文馆学士。但玄奘并不满足于做皇帝身边的臣仆,渴望到印度去学习佛教经典和取得真经。于是唐太宗答应资助,玄奘便毅然踏上西行之路。
“维人与兽交,乃以产凶逆”,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人如果与野兽交配,就会生出凶残的逆子。这里的“凶逆”是指凶暴无道之人,也就是那些生性残忍、行为不轨的人。诗人在这里用一个比喻来揭示一个道理:如果人与动物交配,那么所生的后代就有可能出现凶残无道的人。这个观点虽然有些偏激,但却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这个问题的一些看法。
接下来的几句诗则是诗人对这种观点的反驳:“不信凶逆徒,亦从人类获。”这里的意思是说:虽然人们不相信凶恶无道的后代会从人类中诞生,但实际上这种情况也是存在的。这句话进一步阐述了诗人的观点:即使是那些生性凶残无道的人,也有可能从人类中诞生。
接下来的句子“怪哉狮子父,慈心终勿革。”则是一个出人意料的转折。这里的“狮子父”是指狮子的父亲,而“慈心终勿革”则是指在狮子父亲身上始终保持着的慈爱之心。诗人通过这个比喻来表达自己的看法:即使那些生性凶残无道的人,也有可能会拥有一颗慈爱之心。这里的关键词是“慈心”、“勿革”。
最后两句“威宁踞长林,万骑尽辟易”则是对前面句子的进一步阐述。这里的“威宁”是指威武雄壮,而“踞长林”则是指狮子横卧在长林之中,显得威风凛凛、不可一世。诗人通过对狮子的描述,来强调自己的主题思想:即使是那些生性凶残无道的人,也可能会有一颗慈爱之心。这里的关键词是“威宁”、“踞长林”。
整首诗通过玄奘的视角来观察世界,表达了诗人对于人性善恶、道德观念等问题的思考。诗人认为,即使是那些生性凶残无道的人,也有可能拥有一颗慈爱之心,因此不应该轻易地对他们进行指责和排斥。同时,诗歌还通过描绘狮子的形象来强调自己的主题思想,使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其中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