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之侨得良桐焉,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使国工视之,曰:“弗古。”还之。

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作古窾焉。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乐官传视,皆曰:“稀世之珍也。”

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而不早图之,其与亡矣。”遂去,入于宕之山,不知其所终。

郁离子 · 良桐

工之侨得到了一块优良的桐木,将其雕刻成一架琴,弦上弹拨,发出的是金色的声音,而击打的响应则是玉石的音韵。工之侨自以为这是天下最珍贵的乐器,将它献给太常寺。但国工看过后说:“它不古雅。”于是将琴退还给了工之侨。

工之侨带着琴回来,又和漆工商量,在其表面做上断纹;然后又和篆刻工商量,在琴身刻上古窾的痕迹。之后将其放入土中埋藏一年,然后抱着琴到市场上去卖。一位贵人路过时看见了,用百金换走琴,并将它献给朝廷。乐官传看后都说:“这是稀世珍宝啊!”

工之侨听到这些,不禁感叹道:“可悲啊这个世界,难道只有一把琴吗?恐怕不是这样吧!如果不早点筹划,恐怕就要走向灭亡了。”于是离开了这里,进入宕山之中,不知所终。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工之侨制作良琴的过程,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不满。诗中以良琴为引子,展现了工之侨对于音乐、艺术的追求与执着,同时也体现了他对当时社会风气的失望与忧虑之情。

诗歌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将工之侨制作的良琴与太常寺退回的原琴进行了对比。这种对比突出了作者对良琴的评价,也反映了他对良琴所代表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认同。

诗歌中的“悲哉世也”一句,既是工之侨对良琴的感慨,也是他对社会现状的无奈。这种感慨和无奈,使得诗歌的主题更加深刻,也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感受到作者的情感。

诗人以离开宕山作为结尾,象征着他对现实社会的逃避和对理想的追求。这种结尾方式,使得诗歌的主题更加鲜明,也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思考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